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獨立級輕航空母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獨立級輕航空母艦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獨立級輕航空母艦(英文:Independence class small aircraft carrier)為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克里夫蘭級輕巡洋艦艦體所改建的輕型航空母艦,共建成9艘,全數於1943間服役[1]

設計

獨立級輕航母的產生是由於美國羅斯福總統對于海軍造艦計劃的關注。1941年8月,美日之間開戰的機會越來越大,羅斯福總統在檢視造艦計劃時卻發現,新的艦隊航母到1944年前可能都還無法服役。於是他要求能以巡洋艦艦體轉換為航母。當時的研究認為這種改裝航母會有很多安全與適航上的限制,但到12月7日日本突襲珍珠港後,美軍發現它必需儘速增建航空母艦。於是美國海軍一方面加速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建造,另一方面,進一步的研究也發現這種巡洋艦尺寸的改裝航母,其獲益可能較預期成功許多。於是從1942年1月到6月,將9艘1941會計年度中預備建造的9艘克里夫蘭級輕巡洋艦改造為航空母艦。但為了要支持艦島以及其它額外的重量,因此艦體中央寬度較原始設計增加了5英尺[2]

獨立級航母原被分類為航空母艦(aircraft carrier),分類代號為CV。1943年7月15日重分類後改稱小型航空母艦(small aircraft carrier),一般又稱為輕航空母艦(light aircraft carrier),分類代號為CVL。這些航母在1943年1月到12月間陸續成軍服役,與前8艘埃塞克斯級航母服役時間約略相同。獨立級輕航母原計劃搭載戰鬥機、俯衝轟炸機魚雷轟炸機各9架,但到1944年時的標準飛行大隊編制則為25架戰鬥機與9架魚雷轟炸機。這些輕航母對美軍從1943年11月至1945年8月之間的作戰有相當重要的貢獻,以菲律賓海之役為例,同級艦中有8艘參戰,並提供了40%的戰鬥機與36%的魚雷轟炸機。

雖然如此,這些改裝航母仍是屬於一種應急的航母,狹窄而且較短的飛行甲板使得艦載機起降的風險較正規航母為高。其它如飛機搭載量,耐航性與防護力都有許多限制。例如萊特灣海戰中損失的普林斯頓號,雖然只被命中一枚炸彈,但由於該艦較薄的機庫甲板裝甲與許多須存放於機庫甲板的軍火,讓該艦引發多次爆炸,最後被迫鑿沉 。

視頻

獨立級輕航空母艦 相關視頻

二戰美國的「獨立級」輕航母,為何被稱為航母的最佳應急品?
海軍傳奇系列:美國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戰鬥群編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