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琳國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玉琳國師

 

 

 

玉琳國師

大覺普濟能仁琇國師(1614-1675年),明末清初名僧。 俗姓楊,江陰人。十九歲投宜興磬山天隱圓修受具足戒,未及兩年,就大徹大悟。 後嗣其法,傳臨濟宗。 曾住浙江武康報恩寺,1658年師奉詔入京,於萬善殿舉揚大法,受「大覺禪師」封號。 未久,留其弟子茆溪行森於北京弘法。 翌年,進封「大覺普濟禪師」,賜紫衣。 順治十六年(1659年)帝選僧千五百名,以師為本師,授菩薩戒,並加封「大覺普濟能仁國師」

玉林通琇,法號通琇,字玉林、玉琳,世稱玉琳國師 ,出生於明神宗萬曆42年(歲次甲寅)4月20日 (西元1614.5.28 )申時。 師於內廷說法時,撰《客問》一篇,大學士金子俊奉敕作評註,並附序刊行之。 晚年在浙江西天目山建「禪源寺」,並常住於此,世稱「臨濟獅子正宗派」,其後禪源、金山、高旻、天寧等諸大叢林,始趨興盛。康熙十五年,師北游,是年八月初十日於淮安慈雲庵趺坐圓寂,享年六十有二。 朝廷聞訊,頒詔派大臣主持荼毗,並重修慈雲庵,於庵後建「法王塔」。 師之全身,則由其弟子奉龕歸,塔於西天目,王熙奉敕為作塔銘。 師之法嗣超琦編其年譜二卷,法嗣行岳編有《玉林(通)琇國師語錄》十二卷行世(續指月錄卷十九、大清一統志卷九、卷六十一、釋氏疑年錄卷十二、《龍藏》七卷。 雍正十三年,下詔改慈雲庵(明萬曆二十年所建)為慈雲禪寺,撥淮關銀敕建大叢林,並建「國師殿」以為紀念。 命國師之裔天曉實徹為慈雲禪寺開山和尚。


基本信息

玉林國師

玉林國師(1614~1675),俗姓楊,名通琇,字玉林,明末清初常州府江陰縣人,臨濟宗師子正宗派著名禪師,中國佛教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據相關文章介紹:

楊氏世代習儒奉佛,玉林剛出生就隨家人皈依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蓮池大師,得法名「大潛」,故以「潛子」為乳名。 受家族影響,玉林自小就虔心奉佛,十歲時就能不起一念; 十五歲開始參禪,因為參禪有省,所以矢志出家; 在十九歲那年,經二叔楊西蓮推薦,入宜興磬山禪院,隨高僧天隱圓修出家為僧。

玉林禪師在江陰閉關時,他的師父天隱圓修為他作《掩關偈》一首加以鼓勵,中有「一把無須鎖,深藏在玉林」一句。 玉林初出家時,法名通琇,字林玹,後得此偈,即更字「玉林」,以示尊重師恩。 又通琇之「通」為天隱圓修弟子排行,玉林之母皈依天隱圓修,就以「通光」為法名,所以「通琇」應為法名,並非俗名。 考諸語錄,玉林國師的二弟名國琛,按照排行,玉林國師的俗名應該是「國琇」。

玉林禪師出家未久即心開悟解,繼承了天隱圓修的禪法。 天隱圓修圓寂後,玉林禪師繼任湖州報恩寺住持,此時玉林禪師只有二十三歲。 如此年輕,就成為一代宗主,這在中國禪宗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

玉林國師晚年,受邀前往西天目山重建禪源寺,並常住於此。 後來,禪源寺與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常州天寧寺諸大叢林漸趨於興盛。

康熙十四年,玉林國師在江蘇淮安慈雲庵圓寂,享年六十二歲。

玉林德行高邁、禪風精嚴,很快聲名遠揚。 因道風上聞,順治帝慕道心切,於順治十五年(1658)九月,特意派遣欽差至報恩寺禮請玉林禪師進京說法。 次年二月,四十六歲的玉林禪師奉召進京,為帝說法。 順治帝以方外之禮事之,並迎往萬善殿奉養。 順治帝參問之後,嘆服不已,不僅對佛法有了更深的認識,而且對修習禪觀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順治帝拜玉林為師,並賜號「大覺禪師」,還向玉林禪師請取法名為「行痴」,自稱弟子某某,並不時親自到玉林館舍,向他請教佛道,禮遇極為優渥。

玉林通琇第二次奉召至京是在順治十七年(1660)十月。 當時,順治皇帝因董妃去世,覺得人生無常,萬念俱灰,準備出家,玉林的弟子慈翁行森也已為順治剃髮。 玉林得知這一消息,對弟子慈翁行森的做法極為不滿,因此他一到皇宮, 一面叫大家堆放柴草準備火燒慈翁行森,一面勸順治不要出家。 順治看到如此情形,終於答應蓄髮,發願外顯仁王相,內密菩薩行,勤於政治,護持正法。 冬十二月,順治帝選僧一千五百人從玉林禪師受戒,並敕封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玉林國師由此成為整個清朝第一位國師,也是唯一享有國師尊號的漢族僧人。

玉林國師算得上是淮安地區知名度最高的大和尚,一方面可能是所處朝代較近,另一方面有國師稱號加持,當然其自身修為也是了得,加之慈雲禪寺坐落繁華之地,一切都顯得是理所當然了。

另關於國師的名諱,有稱玉林,也有稱玉琳。 大致在淮安地區及相關文章上皆稱玉琳,市外其他地方包括佛教相關文章則稱玉林。


慈雲禪寺

慈雲禪寺,原名慈雲庵,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

康熙十四年(1675),已近垂暮之年的玉林國師隻身雲遊,掛單于慈雲寺,八月十日說偈跌坐而逝。

雍正十三年(1735),清世宗以清江浦慈雲庵為大覺圓寂之所,詔撥淮關銀照大叢林式興建,置香火地,命內務大臣淮關監督年希堯督建此寺,欽賜《慈雲禪寺》匾額,改庵為寺。 至乾隆四年(1739)大功告成。 建有鍾、鼓二樓,東、西牌樓,上書為朕親臨,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殿院前後五進,依此為山門殿、金剛殿、大雄寶殿、藏經殿、國師殿。 大山門上懸掛着雍正皇帝欽賜匾額。 殿內佛像莊嚴,殿宇華麗壯觀,寺內花木蔥鬱。其後,又屢蒙皇帝賜紫衣袈裟、賜藏經、傘蓋經、玉如意、藤杖面等,遂名躋江淮,成為大叢林。

乾隆帝曾二度於南巡時到寺內瞻禮,欽賜匾額《慧照常圓》, 並留下詩文《慈雲寺瞻禮》、《慈雲寺瞻禮迭庚子詩韻》。

《慈雲寺瞻禮》

招提久建運河濆,題額依然仰聖文。

為闡宗風期悟徹,重臨南國致瞻勤。

幾番掖輦明如幻,一晌登雲忽不欣。

已是拊膺思昔日,那堪翹首望慈雲。

《慈雲寺瞻禮疊庚子詩韻》

玉林建寺碧雲濆,皇考重修題額文。

當日檀那在提唱,至今苾侶孰殷勤。

徒因路便游而涉,卻以昔緣戚弗欣。

屺岵並瞻切悲念,金剛徒憶曰如雲。

咸豐十年(1860),慈雲寺部份殿堂毀於兵燹[xiǎn]。同治元年(1862),寺住持僧靜修矢志興復,集資重建。經營二十餘年,復厥舊觀。

民國七年(1918),慈雲寺大雄寶殿毀於火. 寺廟從此日漸頹敗。六十年代,被市五金公司挪用為庫房。 院內僅存天王殿、藏經殿、國師殿及部份羅漢堂。

[1]

參考文獻

  1. 玉琳國師,簡書 - www.jianshu.com/p/4...- 20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