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黍為食(張君燕)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玉黍為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玉黍為食》中國當代作家張君燕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玉黍為食

白米飯、白面饅頭、麵條,如今的孩子吃得習以為常,還時不時地挑食,不願吃此等「粗茶淡飯」。殊不知,也就在四五十年前,人們還用野菜和粗糧來填飽腸胃。

早先,人多地薄,糧食不夠吃,人們便儘量節約,以支撐到來年收穫時節。做飯的時候,有啥就往鍋里放啥,小米、高粱面、土豆、紅薯、大豆、野菜等全都可以煮到一起。這樣煮出來的稀飯不至於照出人影,看着還挺稠,主要是能儘量少用一點主糧——若麵缸里沒了主糧,當家人肯定該心慌了。

在我們豫西北地區,一年種兩茬莊稼,一茬麥子,一茬玉黍——也就是玉米。玉黍屬於粗糧,比麥子高產,自然成為家鄉人飯桌上的主角。現在都流行鮮食玉米,就是將新鮮玉米棒煮熟了直接食用。然而在過去,人們需要的是糧食——糧食必須能夠長期儲存。所以,玉黍採摘後曬乾脫粒,放入穀倉,細水長流慢慢吃。這樣很耐吃,不像煮玉黍棒,吃掉兩根,胃裡卻還是空的。

一般來說,家鄉人會把玉黍加工成玉黍渣和玉黍粉。玉黍渣可以熬濃湯,也可以和小米高粱米、南瓜等混煮成乾飯。玉黍粉大多用來煮稀飯,當地稱之為「糊塗」。家鄉人早餐和晚餐的「標配」饃菜湯中的「湯」指的就是「糊塗」。北方人愛吃麵條、饅頭,玉黍粉也能做。與小麥粉相比,玉黍粉口感粗糙,不過比起其他粗糧或者野菜,玉黍顯然更能滿足腸胃的需求

我生於上世紀80年代,那時雖然生活還不太寬裕,但基本上能吃飽穿暖,餓肚子的光景已經一去不返。祖母負責掌管家裡的伙食,飢餓的記憶刻在了她的骨子裡,她篤信「家裡有糧,心中不慌」。做飯的時候,祖母沿襲了從前的習慣,儘量少吃小麥粉,讓麵缸里的麵粉總是滿滿的,這會帶給她足夠的安全感和成就感。於是,玉黍粉成了我們家的主糧。我在成長過程中吃到了各式各樣用玉黍做的食物,也得以與玉黍結下深厚的感情。

祖母經常在玉黍粉里摻花生、黃豆,以及她去地里挖來的野菜,蒸成窩窩頭。剛出鍋的窩窩頭有一股玉黍的甜味和野菜的清香,咀嚼的時候,花生和黃豆的香味在唇齒間迸發,味道還不錯。祖母看我們願意吃,頗為自豪地告訴我們,在以前,這種窩窩頭很多人想吃都吃不到呢,花生和黃豆可是稀罕物。看電視劇的時候,祖母又指着電視上武大郎賣的炊餅說,炊餅其實就是各種雜糧做的蒸餅,還不如咱們的窩窩頭好吃。可是,窩窩頭並不像祖母說的那麼完美,它放涼後會變得像石頭一樣硬,一嚼一嘴的渣渣,口感很差。於是,祖母把窩窩頭掰碎,泡在「糊塗」里,玉黍窩頭配玉黍稀飯,也算是原湯化原食了。

和「糊塗」煮在一起的若是「水餅」,就好吃多了。玉黍粉用開水和成麵團,揪成小劑子,擀開,包入白糖,然後把麵團拍扁,便成了「水餅」。煮「糊塗」的時候,把「水餅」放進去同煮,煮熟之後軟軟糯糯,玉黍粉淡淡的甜與白糖濃郁的甜相融合,在嘴裡化開,讓人瞬間感受到難以言說的快樂和幸福。這正是我童年最愛吃的「甜點」。

幾十年過去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各種粗糧搖身一變,成了人們餐桌上受追捧的綠色健康食品,這讓從小吃慣了粗糧的我心生得意。寒冷的冬日,煮上一鍋清淡的玉米面片,只放少量調料以及菠菜等配菜,滾熱的麵湯激發出蒜苗、香菜的味道,呼嚕嚕一碗吃下去,滿足的不僅僅是腸胃。[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