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勃詩歌解讀(郭進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勃詩歌解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王勃詩歌解讀》中國當代作家郭進拴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王勃詩歌解讀

王勃(650年-676年或684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祖父隋朝著名學者王通,父親唐朝官吏王福畤。 中國唐代文學家、 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

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被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上元二年(675年)隨父南下,次年返,渡海溺水,驚悸而死。有學者研究認為王勃並非溺水而亡。從王勃隨父遷回內陸作《游冀州韓家園序》《三月傷己祓禊序》,以及王承烈寫於文明元年(684年)的祭奠王勃的祭文等推測,王勃應卒於文明元年,時年35歲。

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王勃主張文學要以「立言見志」為本,注重文學的經世教化作用,其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的作用。王勃的詩現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現存90多篇,王勃的詩多為五言律詩和絕句,其中寫離別懷鄉之作較為著名。其具體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臨高台》《採蓮曲》《秋夜長》《滕王閣序》等。王勃還寫有許多學術著作,見於著錄的有《周易發揮》5卷、《次論語》5卷等。

王勃幼年時就非常聰慧,六歲時便能作詩,且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被父親王福畤好友杜易簡稱讚為「王氏三株樹」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顯示出傑出的文學才能。

九歲時,王勃讀顏師古注的《漢書》後,撰寫了《指瑕》十卷,指出顏師古的著作錯誤之處,表現了王勃早年就博學多才。

十歲時,王勃便飽覽六經。

十二歲至十四歲時,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先後學習了《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有所知曉。

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王勃因殺死官奴曹達,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畤,王福畤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這件事對王勃的打擊,遠遠超過對自己的懲罰。王勃為人雖有放浪不羈的一面,但他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卻以儒家的禮法為標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達了對父親的內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今大人上延國譴,遠宰邊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甌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矣。」從中可體會到身為孝子的王勃內心強烈的羞愧和自責。

王勃出獄後,在家裡停留了一年多,這時朝廷宣布恢復他的舊職,他已視宦海為畏途,沒有接受。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從洛陽出發沿運河南下;八月中旬,到達淮陰,又從淮陰到楚州,離開楚州,繼續沿運河南下。入長江後,折向西行,到了江寧。

大約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縣令王福畤處,見到了生活窘困的父親。不久後,王勃便踏上歸途。當時正值夏季,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驚悸而死。 [7-8]王勃的詩歌直接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尚,又注入新的時代氣息,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體來講,送別詩或氣勢磅礴、雄渾壯闊,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離別之情,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或優美靜謐、隱約迷濛,如《江亭夜月送別》其二「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繪的是一幅美麗的江邊月夜圖,畫面優美迷濛,讓人心醉;或重在抒發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別薛華》,整首詩並不着意抒寫惜別之情,而是時時處處抒發對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傷之痛。「煙霧」意象在王勃送別詩中出現頻率極高,是王勃對前途命運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現,如《秋日別王長史》中「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田野籠罩在濃濃的秋霧中,淒寒而朦朧,遠處的山峰在沉沉暮靄中聚斂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霧暮煙中顯得隱約迷濛,似夢似幻。相思詩則抒發了千里之外羈客的情感:思念家鄉,懷念親友,傷春感懷,如《羈春》,則通過寫景抒發深沉的思鄉之情。園林山水詩既寫景生動、錘鍊精工,又詩境美好,充滿生機,如《郊興》。同時,在描寫手法、詩境開拓等方面,又進行了新的嘗試,並取得顯著的藝術效果。遠遊山水詩不僅充分展現了奇險壯麗的入蜀途中風光,而且因傾注了鬱積之氣而尤顯深沉悲涼,底蘊深厚。王勃賦是初唐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意義上標誌着初唐賦體的繁榮。王勃的駢文繼承了徐陵、庾信的駢文藝術風格(對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韻諧美,無論押韻還是句內宮商均有意追求合律;用事貼切,做到典事內容與表達內容的諧調;熟用隔對,把四六句型作為主要句型運用,並巧用長短句的交錯變化,同時注以散行之氣,使文章於凝鍊中見流暢),但又注以清新之風、振以疏盪之氣,於是使駢文變繁縟為清麗,變滯澀為流暢,創造出氣象高華、神韻靈動的時代風格,使駢文躍上了一個新台階。與初唐同時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極善於在賦中抒發情感,表白心志,表現人品。具體表現為:他在賦中表露出急於人世的心理。當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時,他則在賦中表現了自己崇高的品質、美好的人格,抒發了心中的憂鬱憤懣、磊落不平之氣。儘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對功名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如《春思賦》和《採蓮賦》。

王勃賦可認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實反映,是對理想和功業執著追求的見證。王勃的游宴序寓性情於游宴、具有繪畫美、充滿豪放壯大氣勢,如《游山廟序》;贈序則視野開闊、諺足高遠、情景交融,文中充滿真情實感,如《秋日餞別序》。王勃在辭賦文章寫作手法上很少使用比喻手法,但他善於議論,哲理深刻,如《滕王閣序》中「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善於抒情,氣盛情深,如《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稟仆以耿介不平之氣。」善於描寫,形象逼真,如《感興奉送王少府序》中「仆一代丈夫,四海男子,衫襟緩帶,擬貯鳴琴,衣袖閥裁,用安書卷。」善於運用遞進和逆接句式,如《越州永興李明府宅送蕭三還齊州序》中「況乎泣窮途於白首¨引,白首非臨別之秋;嗟歧路於他鄉,他鄉豈送歸之地!」 [10]在南昌都督閻伯輿重建滕王閣慶祝宴會中,王勃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接下來寫了序詩: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詩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後把序文呈上都督閻伯輿,便起身告辭。閻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發表溢美之詞,卻發現後句詩空了一個字,便覺奇怪。旁觀的文人學士們你一言我一語,對此發表各自的高見,這個說,一定是「水」字;那個說,應該是「獨」字。閻大人聽了都覺得不能讓人滿意,怪他們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於是,命人快馬追趕王勃,請他把落了的字補上來。待來人追到王勃後,他的隨從說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閻大人海涵。」來人返回將此話轉告了閻伯輿,大人心裡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詐本官,可氣!」又一轉念,「怎麼說也不能讓一個字空着,不如隨他的願,這樣本官也落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於是便命人備好紋銀千兩,親自率眾文人學士,趕到王勃住處。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何勞大人下問,晚生豈敢空字?」大家聽了只覺得不知其意,有人問道:「那所空之處該當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大家聽後一致稱妙,閻大人也意味深長地說:「一字千金,不愧為當今奇才……」一說王勃作《滕王閣序》為十四歲,即龍朔三年。

1、王勃的詩的特點是雄放剛健和沉鬱蒼涼,這兩種特點分別是他前期詩歌和後期詩歌的體現,由於人生際遇的原因,王勃在前期時的詩歌充滿了進取的精神和自負的心態;在遭到挫折之後,他的詩歌中更多的是仕途失意的苦悶的對人生際遇的感慨。

2、王勃是一位少年才子,年紀輕輕就成入朝為官,而且因為天才之名受到時人的稱讚追捧,這時的他意氣風發,對生活充滿了積極的人生態度,這種心態在他的詩歌中也有體現,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滕王閣詩》都體現了他的詩歌雄健的風格,即使是送別詩,也充滿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3、而在經歷了兩次被貶之後,一連串的打擊使這位天才少年失去了勃勃雄心,更多的是對人生的感慨和不平,詩歌中的風格轉化為沉鬱悲涼,例如他在蜀中寫的兩首送別詩《別薛華》和《重別薛華》,詩中不再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慷慨激昂,而是「窮途唯有淚,還望獨潸然」的悽然。王勃善於創作五律和五絕,其詩詞的語言也是符合盛唐詩壇的風格的,多展現着富麗華美的特點

他的詩詞中的華美主要來源於語言的運用,特別在寫景的詩詞中,給予讀者極強的審美體驗。儘管王勃的詩歌語言華美,但是其詩風卻與盛唐的「萎弱淫靡」不同;

他並不提倡這種文風,而是用慷慨雄壯的氣勢壓倒這種萎靡不振的詩壇風氣;

王勃的詩詞中,意境開闊,空間壯闊,氣勢雄偉,這些特點在《滕王閣詩》中也是可見一斑的。王勃也是一位天才型的詩人,曾被稱讚為「神童」,而且他早期仕途順利,因此其詩歌中總是可以表現出樂觀向上的情緒;

例如我們熟悉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儘管是送別詩,但是詩歌本身透露着的是相互勉勵支撐的樂觀氣氛。然而花無百日紅,王勃順利的仕途並沒有陪伴他一生,在兩次貶謫之後,他的心境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詩人的情緒和性格影響着他們的文學創作,因此王勃後期的詩歌不再有當年的意氣風發,而是更多的淒涼和沉鬱;

同樣的送別詩,也不再有前期的積極樂觀,而變成了「心事同漂泊天涯共苦辛。」無論是早期的積極向上,還是後期的悲涼沉鬱,王勃的詩歌都表達着他強烈的情感;

其詩詞中濃烈的情感給予了讀者更多的情緒體驗,同時也使他的內心世界更好的展現和留存。 下面分享王勃的經典詩作八首,一起感受他的心靈世界和心路歷程。

1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唐王勃《詠風》

林壑:樹林的山谷。山楹:山間的房屋。

這是王勃筆下秋天的風聲,涼風勁疾,風過之後,山谷頓時變得清爽涼快,山間的霧靄消散,露出了澗畔的人家。

風兒來去無蹤,但是風起風停間,又似乎含情脈脈,總是那麼合乎人意。夕陽西下,山水靜美,你聽風兒又為君送來一陣松濤聲。

這是一首詠物律詩,流利清美,節奏明快,將風擬人化,賦予風以性靈,一動一靜似「有情」。

詩人羨慕風兒的來去自由,也讚美風的高貴品格,它不分高低貴賤,在林壑間廣施恩澤。[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