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培琨 | |
---|---|
中國武術十大名教授 |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中國武術十大名教授 |
知名於 | 中國武術九段 武術國際裁判 |
知名作品 | <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專家委員會成員> <中國武術協會傳統武術委員會副主任> <武術運動·龍武聯盟 專家總顧問> 。 |
王培琨(wangpeikuen)中國武術十大名教授
王培錕 (1942.7— ),男,福建福州人。武術家,上海體院教授、原武術系主任、上海市武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武術十大名教授、上海精武體育總會總教練,國際級武術裁判、中國武術九段。
簡介
王培錕 [1](1942.7— ),男,福建福州人。武術家,國際級武術裁判。福建省福州市人。1964年畢業於上海體育學院武術系本科,留校任教。歷任本校武術隊、武術散手隊總教練,培養、訓練出數名優秀教練員以及在全國多次武術比賽中獲得前三名的運動員。1983年參加全國武術挖整工作,任工作組副組長。1984年獲全國武術挖整工作先進個人稱號。1988~1996年,分別任全國武術訓練工作調研組、亞運會武術裁判員訓練班教學組、全國散手訓練工作調研組、國際武術裁判員訓練班教學組、國際武術推廣教材編寫組等副組長或組長。現任上海體育學院武術系主任,武術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武術協會委員,中國武術科學學會常委,全國體育學院武術教材組成員,全國武術高級教練員訓練班指導組副組長,上海市武術協會副主席兼科研委員會主任,上海市體育科學學會武術學科組副主任,上海市體育總會會員,上海精武體育總會常務理事。
研究方向
競技武術訓練理論與方法;傳統武術技法 。
執教經歷
80年代起,多次在國內各高等院校、與各省、市運動隊講學。自1988年起,先後應邀赴日本、意大利、美國、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講學和執教。同時為亞洲武術裁判員、教練員訓練班,亞運會武術裁判員訓練班,國際武術裁判員訓練班講課或任教學組長。
執裁經歷
1963年開始擔任全國武術比賽裁判工作。1976年後,歷任全國武術比賽副裁判長、裁判長、總裁判長。還在1984年日本東京舉行的全日本第一次太極拳、武術比賽,1986年在天津舉行的第1屆亞洲武術錦標賽,1988年在杭州舉行的國際武術邀請賽,1990年在北京舉行的第11屆亞運會武術比賽,1991年在北京舉行的第1屆世界武術錦標賽,同年在菲律賓舉行的東南亞運動會武術比賽中,分別擔任裁判長、副總裁判長、總裁判長。在1993年第7屆全運會武術決賽和1996年全國武術比賽中,分別任仲裁委員、仲裁主任。
其它工作
擔任中國武術協會1986年製作的武術推廣教學錄像片《南拳》、《劍術》等監製和技術指導。
所獲殊榮
1989~1994年,被國家體委評為「全國體育優秀裁判」、「全國武術優秀裁判」,被11屆亞運會組委會評為「先進工作者」。1995年在中國武術協會等組織的「中華武術百傑」系列活動中,被評為「十大武術名教授」之一。
主要論著
論文
王培錕在國內報刊曾發表《試析武術運動員的「O」形腿》、《武術應走向世界體壇》、《試論武術運動員的早期訓練》、《試論長拳運動的高、難、美》、《散打運動應該開展》、《散手應用技術的分類與應用》、《太極拳運動員局部血流量和血氧飽和度變化的機理》等百餘篇專文。
著作
編著有《 紫宣棍》、《 地躺拳》、《中華散打術》。合著《 青萍劍》、 《南刀》、《 南棍》、《 福建地術》、《 少林十三抓》、《肘魔》、 《武術》、 《刀術》等書。擔任《 十萬個為什麼?》、《體育辭典》武術條目撰寫人,《中國武術簡明辭典》、《中國武術大辭典》編委與主要 撰稿人之一。
記者採訪
王老師在他的著作《漫步武林》序言中寫道:我出生在武風甚濃的閩地,從小生性愛動,受「尚武」精神的薰陶,在盛行於民間的「南少林」拳的影響下,也開始比劃一兩下拳腳。初中開始,對古今一些涉及戰爭的名著及武俠小說,極感興趣。
1960年,他考進上海體育學院,並果斷地選擇了武術專業。畢業後,留校從事武術訓練和教育研究工作,對武術學科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先後創建「上海體育學院武術散打專業」、「上海體院學院競技武術班」、成功申報「上海體育學院重競技碩士點」、全國第一個「武術博士授予點」。
王老師喜歡思考一些武術問題,當他看到,很多武術家們因年齡增長而放棄習練數十年剛烈的拳種,轉而研習太極時,他提出了,武術的大眾健身品種,只有太極拳是不夠的應有更多品牌。並建議武術家們向太極拳家學習,將本拳派進行變革,轉移發展方向,創造出以「慢練」形式,達健身效果的新型練法,這樣既傳承本流派的拳種,也可為年老體弱者創造更多武術健身的產品。
如今,他雖已退休多年,但依然默默為武術工作着,他說,武術本身並不玄虛,在青少年中進行武術教學,應力求科學化。
Q:退休後,您一直沒有離開武術,武術什麼地方打動了您? 王培錕:「武術」的傳統性與體育性具有無限的探求的空間。「學無止境」、「藝無止境」,既選定作為自己職業,在職時,努力盡職。退休後,雖有多項文、體、藝等項目及友人期待我選擇加入,共享晚年的生話情趣。重新獲新知,結交更多新的友人,確很有誘惑力。然而,退休後對武術思索、研習的時間更多,可彌補過去與民間拳友較少的交往、采民間武風,交流武技的環境,較在職時更為寬鬆,更為自由。選擇不離棄武術主項,將會從中學得更多,感悟更多……加厚、拓寬已獲得的知識,或許比重新學習新技,更有意義。而且在不斷探求之中,難免涉足其它藝文、教義、兵法、哲理、……,再學習也成了必然,而這與另闢習新,必競不同,是圍繞「武術」的主題進行認知的。「始終如一」也是我做人所追求之一。因此,退休後一直未離開武術,也就成其自然。
Q:您曾培養、訓練出多名優秀教練員和運動員,您在當代武術教育價值的實現上,有何體會? 王培錕:大學畢業後,國家安排我擔任專職的武術教師,既然我樂意接受此項工作,決無反悔,暗下決心,一走到底。從此我主要的工作是培養符合國家需求的具有武術技、理,為社會服務的武術學生。學生中多有成就者,諸如行政領導者、教授、教師、創新學科的領銜者等,作為曾經的專業老師,借用「青出於藍勝於藍」之語,僅表達高興之情,別無另意。他們的成功離不開自身的努力,而武術教育對他們的人生髮展,也應有重大的影響。武術不僅具有體育運動的功效,更應重視武術德、智、體的教育功能。
Q:您創編過八式太極拳、八式長拳、八式南拳等,您覺得什麼樣的人有資格創新? 王培錕:其實我沒參加上述項目的創編,或許是眾多倡導者之一。但編創簡單易練的拳套並不難,關鍵的是否符合武術的運動特點、方法、風格。尤其傳播者能否正確按武的規律傳授。否則所編的形成、內容、動作均會落入「舞蹈化」、「體操化」的框架中。因此,應由業內人實施編創,可直入武術主題。
Q:當前的武術界,有一種只認自家招,不識他家法的現象,您怎麼看? 王培錕:「井底蛙」。建議跳出井框,再高再難也要跳,解放思想,藉助外力,跳出井,看世界,一切均奇妙。發展自家也在其中了。
Q:您覺得武術院校的教授和民間武術工作者,應如何相處? 王培錕:本為一家人,何必分你我。學院教授應主動與活動在民間的武術人相融合,千萬不要成為空頭的「武術理論家」「武術學者」。若無武技的支撐,一切理論均難為社會武術人所接受,也就是要先有武術實踐,才有武術理論的升華,進而指導武技的發展。社會武術人也應對教授們有重新定位的必要,大多老教授本來自武術人,而新教授中部分與武術人融為一體的大有人在,他們不僅武術理論有見地,武藝也出眾,怎能另眼。當然,也有止步予「學者」的,尚須努力於武技的操練,與社會武術人的融合,成為社會武術人所歡迎的武術理論家、武術學者。共同推進武術發展的現代化、科學化。
Q:您出版過《紫宣棍》《地躺拳》《中華散打術》等多部著作,結合您個人經歷,您認為怎樣能培養出文武兼備的人才? 王培錕:培養文武兼備的武術人才,是教育系統工程的問題,非本人所能為。不過既為「武術人才」首先要有為武術事業奮鬥的思想準備,要有刻苦磨礪武術的技術技能的意志,要有緊跟社會的發展,掌握科學的體育學基礎理論,要有時代精神,對傳統武術文化的認知,應厚今薄古,批判性吸取,科學傳承。
Q:有人認為武術是體育項目,也有人認為是文化項目,您如何看這個問題? 王培錕:體育也屬文化範疇吧!為什麼將其分離,我也不甚解。上面我講體育功能,重健身。而武術教育更體現德、智、體的作用。側重點不同吧!沒有認真研究過,僅直觀認識。
Q:您覺得太極拳發展到今天,還是不是武術? 王培錕:當然是。為使武術這一民族的運動項目能擠身於「奧運」舞台,太極拳這一項也須迎合奧運項目所提倡的「更高、更快、更強」的要求,創編出「競技太極拳」。為了使太極拳運動能符合奧運項目的要求,必須作較大的革新,尤其是技術難度的「指定動作」創新,並融入太極拳套路中,加以應用,爭取獲得奧運項目的認可,在專家與運動員的數年努力創編後,「競技太極拳」逐步成型,也獲得「國際武術聯合會」的認可。奧運後,在國內競技賽事中,延繼至今。這種類型的太極拳,設有相當難度的「指定動作」, 諸如,「側朝天蹬直立」、「後插腿低勢平衡」、「騰空飛腳內轉體180度」、「騰空擺蓮360度接雀地龍」等。允許自選套路的動作可選自各式太極拳,乃至其它門類的動作,還允許配以音樂伴奏等。因此,其創編成的「競賽太極拳套路」,既有「指定動作」難度,又保留着傳統太極拳主要動作,並有創新動作,給人全新的視野。而演練上又保持太極拳運動的風格、特點。當然,應承認這一變革的跨度甚大,武術人稱之為「競技太極拳」。初時,運動員的演練水平不達火候,不為人們所認可,是可以理解的。但它必竟是從太極拳演變而來,還保留着太極拳的動作與演練的原形,仍是武術,是太極拳。
Q:國家體育總局和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頒布了《關於印發<武術段位制推廣十年規劃>的通知》,您覺得此項規劃意義是什麼? 王培錕:意義重大毋庸置疑!關鍵在於如何落實實施,以及根據國情,適當調整段位內容與「晉段」方式、方法。
Q:當前的武術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練散打的不會套路,練套路的不會散打,您覺得散打和與武術套路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王培錕:還是教科書所說的,武術的運動分套路運動與搏鬥運動兩種形式。無關緊要,前者力求動作攻防實戰效果,後者力求動作攻防含義演展。
Q:師徒間應如何相處?如何能讓武術界裡有正風正氣? 王培錕:我從不收徒,沒此經驗。近有「拜師不學藝,收徒不授徒」之傳,若從師生關係推想,是否有些懸?
Q:如何能讓武術得到政治家、教育家、企業家們的青睞? 王培錕:極速提高「武術教育」在學校體育教育中的位置,會獲得國人青睞。
Q:您對於當前中國的武術界現狀,以及年輕一代的武術習練者,有什麼評價和期望? 王培錕:武術優秀運動隊除競賽外,還應將傳統武術列項,並認真進行傳承項目的運動特點、風格。更要重武術基本功、基本技術的的訓練,要規範動作功架,並將動作的攻防含義、勁力融入其中。
Q:請您為武術事業的振興提幾點建議。 王培錕:應在專門學校培養相當數量會武技、明武理,能「言傳身授」的武術教育者,擔任各層次學校的武術教師,而不是無技藝的「武術學者」。
武術本身並不玄虛,應用科學的、現代的言詞進行表達。傳授武術應首重 「武德」「尚武精神」的培育;立足武術基本功、基本技術、攻防意義的規範教學,方可使受教者獲得「武」的技藝,「武」的韻味,展現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武術的特質。在青少年中進行武術教學,傳承的技藝力求簡單、易學、易練,求規範、工整,不可複雜化。傳授武術理論、武德,力求科學化,宣揚正能量,杜絕「玄虛說」,防止「糟粕」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