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唐代詩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人物簡介
王繼
唐代詩人。[1]
生平事跡
隋大業末任秘書正字,因不願在任職,就去做了縣丞。天天飲酒,不理政事。不久義兵四起天下大亂,隋朝政權隨即土崩瓦解,他就託病辭官回到家鄉。李唐王朝建立後,徵集隋朝辭官,以備選任。貞觀初年因病告退回故鄉,自稱東皋子,績與其兄王通皆不熱衷仕途。
因為王績生於隋末唐初,文學史家一般把它列為最早的唐代詩人。野望是王績的著名詩作。這首詩一共八句,每句五字,有這樣的規律構造起來的詩,稱為五言四韻詩,後來成為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我國的古代詩歌最早是《詩經》里的305篇,後來有了六言為主的《楚辭》。漢魏南北朝都已五言為主,古詩沒有嚴格的規律。因此,在唐代以前,沒有律詩。王績得這首詩是最早的唐代律詩。[2][3]
王績入唐後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詩歌《野望》當作於詩人辭官隱居東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時。[4]
王繼既是詩人,也是一名醫生,他被後人公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文風清逸樸素,扭轉了齊梁綺靡餘風,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王無功文集》五卷本存世,卷中《五斗先生傳》、《酒賦》、《獨酌》、《醉後》等詩文,被太史令李淳風譽為「酒家之南董」。[5]
詩篇: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此詩已編入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的課外古詩詞背誦中)
【注】:
①東皋(gāo):指的是他的家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的一個地方。他的號東皋子,也是因常游此地而起。
②徙倚:留連,徘徊。欲何依:這是作者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達自己孤寂無依的惆悵心情。
③採薇:古人常常用採薇借指隱居生活。
創作背景:
王績入唐後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當作於詩人辭官隱居東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時。
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着落日的餘光。牧人驅趕着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着諸多獵物回歸家園。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賞析
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閒逸的情調中,帶着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
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頷聯寫樹寫山,一派安詳寧靜;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艷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一格。
《野望》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覆,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這首詩是作者在故鄉北山下東皋上晚間眺望時有感而作。
東皋就是東邊的平原,第一句東皋薄暮望說明了詩題,地點是在東皋,時間是傍晚,望表現了作者在眺望。
第一句詩點名了作者的主題。作者並不是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地方,而是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人物。方便時沒有賞識他的人。另一方面是沒有他看中去投奔的人。因此社會上漂泊多年竟然沒有歸宿,顯得非常的悲涼。
第二聯有寫眺望到的景色。每一棵樹都顯示出的秋色,葉子變成了黃色,每一個山頭都只有斜陽殘照。這句話的隱身含義是眼前所見儘是頹敗的景象,不是我想要的繁榮安寧的世界。
第三聯描寫作者眺望到的人物。眺望到的人物有牧人趕着牛羊、獵人帶了許多獵物準備回家。緊接着第四聯說這些牧人和獵戶他們看到了我,我也看到了他們,但是彼此都不認識,於是作者才寫出了這八句詩。在一個頹廢的環境中又遇到了不相識的人便只好引吭高歌,想念古代的賢士伯夷叔齊。
一首律詩主題思想的表達都在第一聯和第四聯,第二聯和第三聯雖然是對句還比較難作,但是在表達思想上並不占主要的地位。我們把第二聯和第三聯刪掉,留下第一聯和第四聯,這首詩的思想內容並沒有缺失。這首詩變成了下面這四句。
東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採薇
這樣看的話,作者所要依靠的一定是人,而不是樹木山石。了解一切文學作品必須先了解這個作品及其作者的時代背景。在中國古代的文學批評上。有一個成語叫做知人論世。了解一個作家的為人。必須先討論一下他所處的時代。但是了解一個作家的時代容易,了解一首詩的背景卻很難。本人沒有將詩的時代背景交代清楚。我們就很不容易確定詩的背景。
王繼經歷了隋唐二代,對於他這首詩必須先了解他是什麼時候寫的?才能了解到他寫的是什麼?關於這是唐詩歷來有不同的解釋。王繼在唐代做過門下省待招、太樂署丞。雖然沒有幾年,卻不能說是隋朝遺老。在貞觀初年,他告老還鄉,我們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什麼原因。
這是詩,很有可能是隋朝將亡之時,王績並不願意效忠一個即將敗落的政權,長歌懷採薇也是感慨個人沒有出路。等到李唐王朝建立,王績很快就做了唐代的官。可見他對隋朝並不是以遺老自居。
王績寫這首詩的時候,心是沒有着落的。欲何依三個字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情,也就是常說的寂寞的心情。真正的寂寞是外表看起來無聊內心卻很急躁,王績這首詩便是在這種情緒中寫出的。王績的這首詩是淒涼的,平常人寫淒涼多用暗淡顏色,不用鮮明顏色,而這首詩正好恰恰相反。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是內心與外物的合一,寫物就是寫心,寂寞悲哀淒涼跳動的心。但若是只有樹樹秋色、山山落暉看起來卻非常死板。於是才有了牧童驅犢、獵馬帶禽。王績的確感受到了自在與英俊。
王績的首尾詩句並沒有多好,但是五言律詩從他開始。能在一首觀賞山鄉景物的詩里,將生活的典型環境和是無相識的寂寞苦悶概括出來,詩人達到了傳神寫照的程度。
擴展資料
東皋是王績隱居鄉里時的遊玩之地。詩寫秋天傍晚景象,由於詩人獨自置身於東皋野外,所以詩中充溢着孤獨的感受和與世俗不合的落寞情懷。
開篇以「東皋」、「薄暮」、「望」點明詩人野望的地點和時間,野外一片荒涼,時值蒼茫暮色,而詩人又是孤身一人,難免有孤獨飄零、無所憑依之感。以下寫「望」中所見,所有的樹木都枯黃凋落,一座座山巒變得毫無生氣,在夕陽的餘暉覆照下,其枯索程度更是一覽無餘。
暮色愈濃,只見放牧者和打獵者都陸續回家了,原野更顯得空曠而蕭瑟。詩人四顧之下,周圍空無一人,自己似乎與世間隔絕了,於是不禁吟唱起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時的採薇之歌,聊作心靈的慰藉吧!以「無相識」響應首聯的「欲何依」,益增孤獨之感。
這首詩出現於唐代初年,很值得注意。首先,它是一首完全合乎格律規範的五言律詩,在唐初律詩尚未成熟的情況下,極有價值。
其次,它的寫景與抒情融為一體,在情與景的交互作用中構成完整的意境,在唐初雕繪滿眼的宮廷詩風中尤為獨特。將這首詩與以後的山水詩相比較,對盛唐時期王維、孟浩然等人的創作實有重要影響。[6][7]
參考文獻
- ↑ 唐代詩人王繼《野望》寫作背景_百度知道 3個回答 - 回答時間: 2019年4月7日 最佳答案: 創作背景:王績入唐後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當作於詩人辭官隱居東...更多關於王繼 唐代詩人的問題>>
- ↑ 古代詩人圖像_百度文庫 評分:4.5/5 2頁 2016年9月13日 - 古代詩人圖像 - 古代常見詩人諧音法轉圖,用於快速圖像記憶古詩詞... 古代詩人圖像_小學教育_教育專區。古代常見詩人...帳擠 王繼:玩具 陳子昂:橙子 令...
- ↑ 野望原文、翻譯及賞析_王績古詩_古詩文網 2017年8月4日 - 唐代: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東皋(gāo):詩人隱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徙倚(xǐyǐ):徘徊,來...
- ↑ 王繼是哪個朝代的詩人_百度知道 2013年10月27日 - 回答: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曆...
- ↑ 他們的詩歌扭轉了唐朝以前萎靡浮華的宮廷詩歌風氣,.doc 2017年8月14日 - 到了東晉,詩歌史上又一顆新星出現了,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出現了,陶淵明,名...首先擔負起這任務的是由隋入唐的王繼,他給唐代詩壇注入了清新之風,...
- ↑ 他是公認的唐代第一位詩人, 一首詩講唐詩必講, 流傳千古_網易訂閱 2017年9月13日 - 王繼在唐代做過門下省待招、太樂署丞。雖然沒有幾年,卻不能說是隋朝...將生活的典型環境和是無相識的寂寞苦悶概括出來,詩人達到了傳神寫照的程度...網易新聞
- ↑ 此詩是現存唐朝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 2017年12月19日 - 此詩是現存唐朝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 2017-12-19 | 閱: 轉: | 分享 王繼,隋末唐初時的詩人,也是一名醫生,他被後人公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文風...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