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玩耍的方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玩耍的方式》是英國作家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年4月13日—2013年8月30日)的作品。

作品

陽光直穿過玻璃窗,在每張書桌上
尋找牛奶杯蓋子、麥管和乾麵包屑
音樂大踏步走來,向陽光挑戰,
粉筆灰把回憶和欲望摻合在一起。

我的教案說:教師將放送
貝多芬的第五協奏曲,
學生們可以在作文中自由表達
他們自己。有人間:「我們能胡謅一氣嗎?」

我把唱片一放,頓時
巨大的音響使他們肅靜;
越來越高昂,越堅定,每個權威的音響
把課堂鼓得像輪胎一般緊,
在每雙瞪圓了的眼晴背後
發揮它獨具的魁力。一時間
他們把我忘了。筆桿忙碌着,
嘴裡模擬着闖進懷來的自由的
字眼。一片充滿甜蜜的靜穆
在恍惚若失的臉上綻開,我看到了
新面目。這時樂聲繃緊如陷阱,
他們失足了,不知不覺地落入自我之中。 [1]

寫作特點

希尼的詩作純樸自然,奔流着祖輩們的血液,散發着土地的芳香, 繼承了愛爾蘭文學的優秀傳統,以極富感情色彩田園抒情詩見長。 希尼的詩歌也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蘊豐富的哲理於日常生活,而且他還對古希臘和英國的史詩做了深入的研究和介紹,從而拓寬了現代詩的表現領域。 他以一種帶有現代文明的眼光,冷靜地挖掘品味着愛爾蘭民族精神。他雖有學院派的背景,卻絕無學院派的那種孤芳自賞情調。 他在12本詩集中,描摹愛爾蘭的鄉村生活,歌頌土地、自然、古老的道德,思考愛爾蘭複雜的歷史與政治衝突,並試圖在作品中,喚醒人們對寬容與和解的認知。和他的前輩、愛爾蘭詩人葉芝一樣,希尼的名字是和他的祖國愛爾蘭分不開的,而和葉芝一樣,他樸實而深厚的詩歌,能夠抵達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廣大人群。[2]

作者簡介

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年4月13日—2013年8月30日),生於愛爾蘭北部德里郡毛斯邦縣一個虔信天主教、世代務農的家庭。希尼不僅是詩人,還是一位詩學專家。199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諾貝爾獎演講《歸功於詩》(Crediting Poetry,1996)也是一篇重要詩論。希尼把古英語史詩《貝奧武夫》(Beowulf,2000)譯成現代英語,轟動一時。是公認的當今世界最好的英語詩人和天才的文學批評家。1966年,以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一舉成名。1966年到1972年,希尼在母校任現代文學講師,親歷了北愛爾蘭天主教徒為爭取公民權舉行示威而引起的暴亂。 2013年8月30日,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逝世,終年74歲。[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