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減災衛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環境減災衛星全稱中國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簡稱HJ星座),是中國專用於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的衛星,其A、B星於2008年9月6日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升空;C星於2012年11月19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升空[1]。
環境減災衛星於2003年由國務院批准立項,由HJ-1A、HJ-1B兩顆中分辨率光學小衛星和一顆合成孔徑雷達小衛星HJ-1C組成(HJ-1星座),並最終形成由4顆光學小衛星和4顆合成孔徑雷達小衛星組成「4+4」星座。擁有光學、紅外、超光譜等不同探測方法,有大範圍、全天候、全天時、動態的環境和災害監測能力。
主要用於對生態環境和災害進行大範圍、全天候動態監測,及時反映生態環境和災害發生、發展過程,對生態環境和災害發展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對災情進行快速評估,為緊急求援、災後救助和重建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採取多顆衛星組網飛行的模式,每兩天就能實現一次全球覆蓋。同時也為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提供監測數據和技術支持。
系統組成
環境減災衛星A、B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東方紅衛星公司負責研製生產,設計壽命均大於三年,可提供可見光、紅外譜段光學遙感信息,並將在一個軌道面內飛行。
A星任務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A星是一顆光學星,主要在可見光譜段範圍內,採用多光譜和高光譜探測手段,形成對地物大範圍觀測和高光譜遙感的能力,為災害和生態環境發展變化趨勢預測提供信息,對災情和環境質量進行快速和科學的評估提供信息。
A星與星座的B星在同一軌道面內,呈180相位,可見光探測可完成對地重複觀測2天的觀測能力,高光譜探測通過側擺可形成4天的重複觀測能力。
A星同時作為亞太多邊合作小衛星(SMMS),裝載泰國研製的Ka通信試驗設備。
A星功能
衛星功能主要包括對地可見光及高光譜遙感、Ka波段通信試驗、數據傳輸、姿態與軌道控制、電源生成與配電、衛星事務管理、溫度控制、測控等功能。
B星任務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B星是一顆光學星,主要在可見光與紅外譜段範圍內,採用多光譜和紅外光譜探測手段,形成對地物大範圍觀測的能力和地表溫度探測能力,為災害和生態環境發展變化趨勢預測提供信息,對災情和環境質量進行快速和科學的評估提供信息。
B星與星座的A星在同一軌道面內,呈180相位,可見光探測將共同完成對地重複觀測2天的觀測能力。紅外探測可形成4天的重複觀測[2]。
B星功能
衛星功能主要包括對地可見光/紅外遙感、數據傳輸、姿態與軌道控制、電源生成與配電、衛星事務管理、溫度控制、測控等功能。
視頻
環境減災衛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2012年11月19日 我國成功發射「環境一號」C衛星,科普中國,2017-11-19
- ↑ 環境系列衛星遙感衛星影像數據,攬宇方圓,2019-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