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過年風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珠海過年風俗 |
中文名: 珠海過年風俗 出 處: 《南越筆記》 |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從萌芽到定型,不斷發展,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春節期間,珠海會舉辦飄色、鶴舞、耍鳳雞、八音鑼鼓等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表演。[1]
簡介
清·李調元《南越筆記》元日元夕說:元日拜年,燒爆竹,啖煎堆白餅沙壅,飲柏酒。元夕張燈,燒起火,十家則放煙火,五家則放花筒。嬉遊者率袖象身香筒,打十八閒為樂。城內外舞獅象龍鸞之屬者百隊,飾童男女為故事者百隊,為陸龍船,長者十餘丈,以輪旋轉。人皆錦袍倭帽,揚旗弄鼓,對舞寶燈於其上。
《南越筆記》概括了珠江三角洲粵人過年風俗,也包括珠海過年風俗在內。除拜年、放鞭炮、吃年糕、吃煎堆、家庭團聚、祭神、貼春聯外。珠海過年更重視元宵節,是日舞獅、舞龍、舞鸞、裝飾童男女、八音鑼鼓巡遊。這也是每年一度的珠海元宵大巡遊的來由。
過年俗例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夜」,是年前小節日。過去,家家戶戶灶台立有「灶王爺」(俗稱「灶頭君」),人們習慣於當天砌新灶,殺雞、買豬肉、燒香拜祭灶頭君上天「述職」,祈望它「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臘月二十四儲足整個春節期間(至正月十六)的食物。
臘月二十五洗頭。過去,婦女習慣於這一天用茶子麩洗乾淨頭髮,以迎接新年的到來。
臘月二十六婦女搽油梳頭裝新。
臘月二十七,年廿七,去買桔。人們都去游花市,買花又買桔。
臘月二十八,年廿八,洗邋遢。在這一天,人們都會對房 子,辦公室,社區等地進行大掃除,乾乾 淨淨迎接新年。
臘月二十九,年廿九,唔外走。這一天是外出遊子歸家的日子,一般不外出辦事。
過年這一天,年三十,燒紙日。除燒紙寶拜神拜祖外,舊時不少家庭為孩子掛燈,祈求神靈保佑孩子身體健康、聰明伶俐。燈為走馬彩燈,掛在社壇公旁大樹上,掛後要拜祭一番。
年初一(春節)游花街
是過年的高潮。
凌晨,家家戶戶齊放鞭炮迎接灶王爺上天歸來,歡慶他帶回吉祥萬福,使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平平安安。初一要早起床,小朋友不用叫即起床,預示新一年長大乖巧,事事順利,家長給家人發利是,長輩給後輩發利是,一家人齊齊吃湯圓,這是一家人齊全的時候,一般拖家帶口上街看花飾,現被逛公園遊樂場代替,年初一舊時稱作游花街。
年初二收利是。
給老闆拜年-般在年初二,老闆感覺你在意工作,利是也大封。始外,一般宗親拜年也在年初二。
年初三大運行。
初三赤口不宜拜年,拜神就最好不過。一般白天外出遠足,白蓮洞公園、四大佛山、金台寺最香火鼎盛,彼像北方的廟會,大人求神拜佛求發財平安,後生求事業姻緣,最高興的是小朋友,拿着轉運的風車四處跑,快樂無比。這天人們稱謂行大運。
年初四神落地
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闆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從初一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
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
年初五接五福。
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漁家春節
漁船是漁民的第二個家,漁民要過年了,船上也要乾乾淨淨、整整齊齊,漁民認真清洗船身,把整艘船的里里外外,用油漆擦拭一遍,漆紅船頭繫上紅綢寓意紅運當頭,船頭放上-盆桔,寓意大吉,漁家把駕駛室貼上春聯,把米缸裝滿,貼個「滿」或「常滿」的大紅字,上面放兩個帶葉的桔子和有頭的生菜,每個神位一封「利市」。除夕夜通宵點一盞油燈,叫「長明燈」。
派「利是」
新年期間,除了去酒樓吃飯要為服務員派發「利是」,長輩為孩子派發「利是」,給未婚的朋友派「利是」。
假期過後,公司還派開工「利是」,取其凡事順利的意頭,以激勵員工。區區數十元,代表着一份關心,增加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又利公司長遠發展。開工「利是」不分大小,每名員工都一樣,不與業績掛鈎,不改變「利是」的性質。
許願樹
白蓮洞有棵菩提樹。被當地村民視為神靈,並在其根部燃點香燭冥鏹祈褔許願。後來,人們還製作寶牒,寫上願望,並將其系上桔子,然後在誠心向樹許願後便將其拋上樹幹,不跌下來者代表願望可成真。這個習俗廣傳開去,吸引了很多澳門居民甚至外地遊客來到許願,以農曆新年期間的人流最旺。
開年飯
做生意的店鋪按照傳統要吃開年飯,討個吉利,希望來年生意興隆。東主與員工在店內一起吃開年飯,吃的菜餚是八菜一湯,寓意長長久久,希望新一年順順利利。
在外地人看來,這開年飯只不過是一頓新年聚餐而已,但在本地人看來,可不是「聚餐」那麼簡單。,無雞不成宴,白切雞當然必不可少。另外,一定要有燒豬肉,寓意「紅皮赤壯」,要有魚,寓意年年有餘,蚝豉也是必點菜,因為此菜諧音「發財好市」。粉絲(取意連綿不斷)和腐竹(取意富足)等。
舊時的商家都會在新年開市前(多為初二)請員工吃「開年飯」。同時,這也是老闆解僱員工的時刻。開宴時,老闆們照例會先說一通祝賀新年和感謝員工的好話,然後,話鋒一轉,沉重感嘆生意難做,去年虧本多少。最後,親自夾起一塊雞肉送至將被解僱的員工碗中,再封一包利市,說聲「對不住,請另謀高就」,就算是宣布解僱該員工了。這叫做「無情雞」。所以,舊時老闆請吃開年飯,員工不但沒有絲毫的高興,反而憂心忡忡,因為他們最怕吃到「無情雞」。
不過,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這種解僱員工的方式就已經被勒令取消了。只是有部分本地人很在意這種做法的意頭。開年飯老闆們千萬不要親自夾起一塊雞肉送至員工碗中。
元宵
正月+五珠海元宵大巡遊是展示本土傳統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好窗口。斗門水上婚嫁、三灶鶴舞、乾務飄色,鹹水歌、鶴歌鶴舞等,影響力越來越大,是珠海民間藝術的縮影.據了解,幾年來,大巡遊的演員隊伍和巡遊規模一年比一年大,觀眾也一年比一年多,不少外地觀眾特地趕來觀看,尤其澳門市民一直關注大巡遊,港澳也派出表演方陣參加,凸顯出大巡遊的影響力也一年比一年大。形成『元宵節到珠海看民間藝術大巡遊』的概念,大巡遊打造成整個珠三角的節慶文化品牌,一個特別熱鬧的節日。珠海打造傳統節慶文化和推動經濟發展得到了很好的結合。大巡遊不僅是一個文化品牌項目,更是一個旅遊和商業項目,帶動了本地旅遊業的發展。它和沙灘音樂派對等一起,為珠海城市文化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巡遊在弘揚傳統藝術、引導民間風俗、活躍社區文化、增添節日喜慶氣氛上,都能起到正面的鼓舞作用。
飄色
珠海飄色是傳統民間藝術,起源於明朝天啟年間,(珠海乾務鎮人)梁國棟任江西省彭澤縣令時由江西傳入,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乾務飄色多取材於民間故事,造型奇特,製作工藝精緻。保留人工抬色的傳統,每隊飄色均輔有領路牌、羅傘、護色等,陣容龐大,色彩奪目,觀賞性強。 乾務飄色有三台飄色,分別是乾北的「仕林祭塔」、乾西的「螃蟹過江」和乾東的「喜鵲練梅」最為著名.為熱烈慶祝澳門回歸祖國八周年,珠海市斗門區八音隊、斗門區乾務飄色隊和金灣區三灶鶴舞表演隊近百人,走進澳門的大街小巷,參加「龍獅飛舞大巡遊」活動,營造出熱鬧歡樂的節日氣氛。這是由澳門北區社區組織的「萬眾歡騰慶回歸八周年」系列活動之一。飄色隊表演的《觀音坐蓮》和《哪咤鬧海》,深受澳門同胞的喜愛。
舞龍醒獅
舞龍醒獅為民間絕技,斗門縣蓮溪鎮的舞龍隊曾代表斗門縣到珠海市參加過各類巡遊演出,龍生虎猛,當然要大顯身手。醒獅在斗門更是平常,大小慶典都要出動,春節幾天,各村鎮的醒獅隊伍紛紛進城來表演,為各商鋪祈求好運,同時也採得一些過年利是,在一陣陣鑼鼓聲中完成各種高難度的動作,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圖個新年大吉大利,縱使辛苦一點亦無所謂。
斗門蓮洲舞龍於2007年被列入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項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參加巡遊的蓮洲金龍、銀龍均為特意定製的新龍。金龍代表「龍公」,銀龍代表「龍母」,每條均超過50米,有「豬仔籠」23個,每個間隔2米,每支龍隊由40人組成表演隊伍。
斗門醒獅:驅邪避害迎吉祥
斗門區民間醒獅活動最早出現在明朝中葉,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至清末民初醒獅表演日漸興盛,成為一門傳統藝術活躍於民間。現全區共有32支醒獅隊,隊員600多人。
斗門醒獅屬於南獅技藝,融武術、舞蹈、音樂為一體,曾多次在省、市級的各類醒獅比賽中獲得優異的成績。在本次巡遊中,斗門醒獅藝人向更高難度挑戰他們將在最高達4米的移動高樁和高梯上,一展醒獅的高超技藝。
鶴舞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由廣東省珠海市申報的「鶴舞(三灶鶴舞)」入選,列入傳統舞蹈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珠海鶴舞一般在大型的祭祀或元宵慶典表演,分布在珠海市金灣區三灶,源於宋代,已有700多年歷史。鶴舞表演時伴有打擊樂,氣氛歡快而熱烈。
它是三灶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模仿白鶴的神態動作,研究白鶴的生活習性而創造出來的民間舞蹈,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鶴歌鶴舞按照它原來的樣子原汁原味保留下來。
世博期間,三灶鶴舞將演繹仙鶴臨門、覓食、洗嘴、梳毛、嬉戲等過程,造型逼真,舞姿生動傳神。
耍鳳雞
前山鳳雞舞也叫耍鳳雞,其前身為鳳舞、雄雞舞。起源於明朝,盛行於清末民初。鳳雞舞道具用篾做成,外形似雞,舞動時,不用鑼鼓指揮,而是有節奏的哨聲指揮。
鳳雞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序:金雞探望、金雞戲水、金雞梳妝、金雞尋寶、金雞瑞步、金雞起舞,整個環節表演完,不斷重複以上程序,最後是「尾聲退場」。
以前村里大型的祭祀或元宵慶典活動,都有金龍出遊,鳳雞相伴,以一隻鳳雞、一條鯉魚為金龍引路的巡遊隊伍。在表演過程中,可以看到舞鳳人在鳳雞體內舞動,隨着哨子的吹奏,好似雞的啼叫聲,跟着哨子的節奏做伸頸、撲翼,用腳爬沙覓食、啄食,跳出左轉圈或右轉圈的花式表演,或金雞獨立等高難度的動作。這一系列動作,形態生動,逗人喜愛。
鳳雞舞是前山的傳統,前山文化站人員介紹,前山鳳雞舞分別被列為市級和區級非遺名錄,鳳雞舞還作為表演項目參加了珠海市首屆民間藝術大巡遊,並赴澳門參加表演。經過培養,現在能夠耍鳳雞舞的年輕人已有20多位,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正在煥發新的活力。
八音鑼鼓
八音是我國古代樂器合奏的名稱,根據製作材料的性能及發音原理,分為金、石、絲、竹、匏、土、草、木等八類。鑼鼓櫃又稱八音櫃,櫃前後裝有抬槓供兩人抬櫃之用,柜上裝有小鼓、銅鑼、銅鈸、木魚等敲擊樂器。八音鑼鼓是斗門鄉村婚嫁喜慶或民間藝術巡遊必不可少的表演項目。表演時鼓樂齊鳴,鑼鼓喧天,場面氣氛熱鬧。
參考來源
參考資料
- ↑ 珠海過年的傳統習俗有什麼,第一星座網 , 2015-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