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琵琶仙·中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琵琶仙·中秋》


作品名稱: 《琵琶仙·中秋》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琵琶仙·中秋》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

詞作乃中秋月下,對於昔時情愛的思憶。此詞可能作於康熙十六年(1678)中秋。這年春天,納蘭妻盧氏病故。[1]

詩詞正文

譯文

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雲間的月亮,卻為何時圓時缺。[2]

今夜裡,金風送爽,土花映碧,畫欄桂樹懸掛着一縷秋香;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瑩透澈。誰知道,這好天良夜,卻讓人憂愁,讓人悲咽。孤身隻影,怎麼可面對舊時明月。

那時節,也是這麼個中秋夜,你和我,花徑里捉迷藏,曾經將金井梧桐的霜葉驚落。手上輕巧的小紈扇,至今又經歷幾番涼熱。

一時間,不由得百感叢生;但這又與一般的相思離別無關。面對這舊時明月,只好讓無情的紫玉蕭,於寒風中吹烈。

賞析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在蒼茫的夜色中,作者抬頭仰望天空,中秋月圓,其景何其美好;然而他卻觸景生情,發此疑問。通過此句,我們似乎看出了他心中的悲涼:日月輪迴不斷,春花秋月年年,這些都只會令他徒增煩惱;是因為佳人不在,如今的他形影相弔麼?

「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不知哪裡吹來的秋風,帶來一陣芬芳;月亮的清輝籠罩了周圍寂寞的空氣,如同冰雪一樣寒冷。此句是寫景,卻是寄情於景,情景交融,寒冷的是清輝還是他那顆受傷的心?回想往昔,那「一生一代一雙人」,曾經花前月下,欣賞這良宵美景,「記當時,垂柳絲,花枝,滿庭蝴蝶兒。」隻影而今,物是人非,在這如同舊時的明月下重拾往事,只會令他「填膺百感」。

詞的上片寫現實,現實是充滿了悲涼,其情之苦,足以震憾一切感性的心靈。用「冰輪」喻明月,用「雪」喻明月的清輝,更增加了意境的清冷。「隻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此句道出了作者「盡成悲咽」的緣由:原來是故人不在,作者在思念他的亡妻;然而「明月不諳離恨苦」,偏要打動他那顆敏感脆弱的心,叫他情何以堪。

下闕寫詞人仰望明月憶及往事。「花徑里、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明月下,芳叢里,詞人與心上人嬉戲,遊玩,雖然並未着墨描摹具體情狀,而梧桐葉的緩緩飄落中,縱情的歡笑聲,親昵的嘶鬧聲,在一片月色下朗朗可聞,其人之天真爛漫,其情之親密無間,已不言自明,詞人對故人往事的深深思戀,直抵人心深處。只是光陰荏苒,輕紈小扇輕搖又搖走了幾番寒暑,去者不可追,如今只剩下詞人中宵獨立,「填膺百感」,而明月還是當時的明月,清輝未減分毫。中秋月光照耀,本該是眾家歡聚之時,容若心中卻荒涼如大漠。吹裂紫玉蕭也難散愁心。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3]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4]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康震生動形象的描述納蘭性德的詩詞意境

納蘭性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