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瓊州府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瓊州府城
[ 原圖鏈接]

中文名: 瓊州府城

別 名: 瓊州城、瓊山縣城

地位位置: 海南瓊山

城池遺蹟: 東門遺址、西門遺址、鼓樓、城牆

城內古蹟: 瓊台書院、瓊台福地、丘濬故居

城外古蹟: 五公祠、海瑞故居

護城河: 美舍河

歷史地位: 古代海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瓊州府城位于海南瓊山府城街道和濱江街道,古城大部分位於府城街道內,少部分位於濱江街道東門社區,自宋朝以來,它作為海南的政治、文化、軍事中心,延續了一千多年。瓊州府城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大規模的修築及擴城是在明代。原城牆長4100多米,高9米多,寬6米多,設東、西、南三座城門和四座角樓,有子城、月城、護城河。現僅存東西城門部分城牆及鼓樓等。宋開寶四年(971年),宋王朝對海南的行政區划進行較大調整,將原島北部的崖州屬縣舍城、澄邁、文昌等劃入瓊州,遷瓊州州治於府城。[1]

歷史由來

史料記載,府城「土壤平衍山無險峻,清流拱其前,洋海繞其後,馬鞍居於右,七星擁於左,文筆三峰聳翠挺拔,誠海邦一名區而州縣之望也」,山水環繞。 也許當時的執政者看中的正是這樣的一塊「風水寶地」,被確定為州治所在地後,原來僅為縣治的府城,面積與規格已遠遠不能滿足其作為瓊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重任了,府城原有的夯土城牆邊開始出現了人們施工的場面,大規模的擴建隨之而來,城牆擴展到了1.5公里長。同時,在府城的南門開挖修河,作為府城所城的護城河,這便是河口河,即如今的美舍河,一些外來的大船可由港口經此河直到城下。

州府衙門

州府衙門的選地當然也不能含糊。當時選定的州府衙門(現文莊路瓊山政府宿舍大院內)地勢較高,視野開闊,有溪流在不遠處流過,而在其東南邊,有一片湖稱為南湖,似是一面寶鏡。附近環繞三座名為抱珥、文龍、三台的小山峰,形似一把交椅,官府衙門就坐落在這把交椅之上。 到了元代,美舍河蜿蜒已達十里之長,貫通南渡江,府城也成了交通重心,大小船隻往來河道之上,以運輸糧、油、糖、木材等物可過府城南門的碼頭,繁華與喧鬧似乎也隨着它的溪水流入古城,這裡相繼成為元代瓊州路安撫司、乾寧軍民安撫司、乾寧安撫司治所在地。

郡城建立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兵部侍郎孫安帶官兵千多人開駐瓊島,瓊州隨後被升格為府,置府治於府城所城之中,統轄整個海南,始稱為「郡城」,府城再次開拓城圍,擴築城池。9年之後,府城郡城大體形成,其城圍1253丈,高2.7丈,厚2.8丈,雉堞1843個,庫鋪57間,開東、南、西三個城門,東門原為朝陽門,後改為永泰門,南門叫靖南門,西門叫順化門。郡城不設北門,但建了城牆樓,叫望海樓。 府城為何沒有北門,史料沒有記載。有猜測說,修城牆時認為開北門有凶兆,且北邊臨海,不利於防守。在城的東西南北角各建一座角樓,以便巡查放哨。 洪武十七年(1384年),海南衛指揮桑昭在城西門外增築土城380丈作為子城,壯觀、巍然、完整的府城所城也由此形成。自宋代成為州治直到民國時期,府城一直是海南政治及軍事的核心之地,延續了千年。  

舊日繁華

順着府城東門路直下,我們看到一段殘缺的城牆,舊的牆體連着新牆體,兩邊還有一些周圍居民搭建的建築物,讓人無法分辨出這裡是記載着府城古城牆的東門所在地。 據介紹,宋朝以後,府城作為海南的政治、文化、軍事中心,延續了一千多年。瓊州府城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大規模的修築及擴城是在明代。原城牆長4100多米,高9米多,寬6米多,設東、西、南三座城門和四座角樓,有子城、月城、護城河。現僅存東西城門部分城牆及鼓樓等。 位於鼓樓街的鼓樓,又名譙樓,它位於府城城牆南門與府衙之間,它是宋元兩代巡更查崗的重要地點,是府城現存的體積最大的古城建築。我們順着鼓樓的石階拾級而上,撫摸到那布滿青苔、斑痕累累的牆體以及鼓樓上破舊的房子,已很難想象這裡曾經是許多海南本地文人墨客登高望遠、吟詩作對的首選之地。 零碎的記錄、地方史志里的記載還能拼湊出城牆的大體輪廓,折射着府城曾經有過的繁華和榮耀,但城牆之內曾上演的無數次時代變遷的血雨腥風,無數平民百姓的恩怨情仇,大多已被淹沒於歷史的塵埃之中。

七井八巷

府城仁和坊22號門前,是一口井口有着道道繩索痕磨出的老井,名為「丹椰井」(諧音)。住在旁邊的吳阿婆說,府城自古有「七井八巷十三街」的說法,而這個井就是「七井」之一。 行走於府城的條條街巷中,府城小巷街道的許多路名還能讓人感覺到它往日地位的不同尋常:東門街、西門街、南門街就可以大致勾勒出往日各個方向城牆的位置所在。那一時期,東片區由於聚集州府衙門、縣治、府學等機構,其功能為政治、文化、宗教等,於是便有了北帝巷、尚書街、仁和坊、縣前街、縣后街。還有馬鞍街、打鐵街、繡衣坊等一些獨具特色的路名。 黃培平說,「七井八巷十三街」中,每條街巷都有着自己的歷史及傳說,許多街巷裡坊更因居住過那裡的人而聞名。如達士巷便因有明代工部都水司主事鄭廷鵠、「嶺南巨儒」鍾芳等名流鄉紳而得名;金花村與朱桔里,則因出了丘濬和海瑞,讓不少遊人至今踏足拜訪。 作為千年的海南文化中心,府城的儒雅之風薰陶了無數的文人豪傑。「一里出三賢,五里三進士」,是對明清時期府城人才輩出最貼切的形容。成名後的知名人士也熱心於興教興學,當時府城不僅有府學、縣學,還有義學、私塾供給一些平民百姓的子女讀書。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的瓊台書院,長期來是瓊州的最高學府。 丘濬、唐胄、鄭廷鵠、許子偉等著名的文人賢士,都在不同的年代創辦了書院,吳典創辦的「珠崖義學」仍有遺蹟存在,這裡四周的建築已全部倒塌,野草長滿了院子,殘垣斷壁支撐着一塊孤伶伶的石碑,上書「珠崖義學」4個剛勁大字。吳典那份濃濃的愛鄉愛民之情,長久地凝聚到了這4個大字上。

相關視頻

一路往南,跨越瓊州海峽,感受坦客潮范兒

參考資料

  1. 走讀府城丨達士巷,瓊州府城唯一的歷史見證,360doc個人圖書館 , 2019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