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瑞秋·卡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雷切爾·卡森
Rachel Carson
出生 Rachel Louise Carson
(1907-05-27)1907年5月27日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斯普林代爾Springdale, Pennsylvania
逝世 1964年4月14日(1964-04-14)(56歲)
美國馬里蘭州銀泉
職業 海洋生物學家,作家和環保主義者
母校 查塔姆大學Chatham University 文學士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理學碩士
創作時期 1937年–1964年
體裁 自然寫作Nature writing
主題 海洋生物學生態學農藥
代表作The Sea Around UsThe Sea Around Us》(1951年)
《The Edge of the Sea》(1955年)
寂靜的春天》(1962年)

蕾切爾·路易絲·卡森英語:Rachel Louise Carson,1907年5月27日-1964年4月14日),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其著作《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引發了美國以至於全世界的環境保護事業

生平

卡森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斯普林達爾的農民家庭,1929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女子學院,1932年在霍普金斯大學動物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先後在霍普金斯大學和馬里蘭大學任教,並繼續在馬薩諸塞州伍德豪海洋生物實驗室(Woods Hole 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攻讀博士學位,但由於1932年她父親去世,母親需人贍養,她的經濟條件不允許她繼續攻讀博士,只得在漁業管理局(U.S. Bureau of Fisheries)找到一份兼職工作,為電台專有頻道廣播撰寫科技文章。1936年通過了嚴格的考試篩選,戰勝了當時對婦女在行政部門工作的歧視,以水生生物學家之身份,成為漁業管理局第二位受聘的女性。她的部門主管有一次認為她的文章太具有文學性,不能在廣播中使用,建議她投到雜誌,居然被採用,出版社建議她整理出書,而她於1937年因為姐姐去世,還需要負責兩個外甥女,經濟也需要支持,1941年出版第一部著作《海風下》(Under the Sea-Wind),描述海洋生物。

1949年她在漁業管理局(已經更名為「漁業和野生動物管理署」(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內晉升為出版物主編,她這時開始撰寫第二部書,但15次被不同的雜誌退稿,直到1951年被《紐約人》(New Yorker)雜誌以《縱觀海洋》的標題連載。《自然》又出版了另外一部《我們周圍的海洋》(The Sea Around Us),連續86周榮登《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雜誌最暢銷書籍榜,被《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選中,獲得自然圖書獎,並使卡森獲得兩個榮譽博士學位。

由於經濟情況有了保障,1952年卡森辭職,開始專心寫作,1955年完成第三部作品《海洋的邊緣》,又成為一本暢銷書並獲獎和被改編成記錄片電影,雖然卡森對電影聳人聽聞的手法和任意曲解的改變不滿,拒絕和電影合作,這部電影仍然獲得奧斯卡獎。幾年中她仍然繼續為雜誌和電視撰寫稿件。

名著《寂靜的春天》

《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1962) 是卡森最後一部作品(她去世後朋友們又將她生前的一些文章編成一個集子,題為《感悟奇蹟》)。這部作品與卡森以往作品很不同,它直接針對現實問題,以大量的事實和科學依據揭示了濫用殺蟲劑對生態的破壞和對人類健康的損害,激烈抨擊了這種依靠科學技術來征服、統治自然的生活方式、發展模式和價值觀念,顯示了卡森具有明確的生態整體主義思想以及強烈的自然使命感和人類責任感。卡森說:「已經到了必須寫這本書的時刻。在摧殘這個星球的路上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了。……既然我已經了解了這些事實,不將其揭示出來引起公眾的注意我就不能停歇。」 「知道了我該做什麼卻保持沉默,那我的心將會永無安寧。……從最深遠的意義上來說,對千千萬萬人講出如此生死攸關的重大事情,既是我的權利也是我的義務。」

《寂靜的春天》引起了全國性轟動,五十幾種報紙和二十幾種雜誌紛紛轉載。這股熱潮很快也在歐洲及世界其他地方迅速蔓延。兩年間就有數十種語言的《寂靜的春天》譯本在世界各地熱銷、流傳。《時代周刊》發表文章說,卡森「應該當之無愧地被授予諾貝爾獎」。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道格拉斯認為,《寂靜的春天》是「自《湯姆叔叔的小屋》以來最富於革命性的書」,「是本世紀人類最重要的紀事」。散文家懷特也認為《寂靜的春天》是一本「和《湯姆叔叔的小屋》一樣的書——一本有助於改變潮流的書」。[11] 著名生態思想家納什在其名著《自然的權利:環境倫理學史》里指出:「在《湯姆叔叔的小屋》發表110年以後,卡森創作了又一部破除美國的傳統假設的作品。……《寂靜的春天》是生態思想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1963年,卡森當選美國藝術與文學院院士,而且是50名院士當中僅有的三名女性之一。學院主席盧·芒福德在致詞中這樣評價卡森:「作為一個有着伽利略和布豐一般莊重文風的科學家,她以科學的洞察和道德感情激發了我們的生命意識和自然意識,並預言了一種災難性的可能,那就是我們目光短淺的技術性的征服自然可能毀掉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

《寂靜的春天》引發了一場全民性大討論。各種政治力量都參與進來。總統科學諮詢委員會成立專門小組進行調查,國會舉行聽證會。這樣一場關乎民生、關乎美國的命運、關乎地球以及地球人前途的上至總統下至百姓的大討論,使得生態觀念和環境意識深入人心,並對政府決策、國會立法和社會的未來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寂靜的春天》剛剛連載,肯尼迪總統就在記者招待會上聲稱政府將調查卡森所揭示的問題。總統科學諮詢委員會的調查報告承認,「在卡森的《寂靜的春天》問世之前,人們基本忽視了殺蟲劑的毒副作用」。 1969年,美國國會通過《聯邦環境政策法案》,1970年美國環保局成立,卡森的照片被刊登在環保局所辦的刊物第一期封面上。同年第一個「地球日」被確定。1972年,DDT被美國環保局禁止使用。卡森的生態哲學觀促使美國和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出台環境政策和修正發展戰略,各類環保組織、生態學研究機構雨後春筍般地湧現。

然而,由於卡森得罪了勢利很大的利益集團,她也遭受了大量的無理指責和惡毒謾罵。布魯克斯驚嘆道:「也許自達爾文的《物種的起源》所引發的經典爭論以來,沒有一部書遭受過感到自身利益受到威脅的人如此激烈的攻擊。」 有人蓄意歪曲卡森的原意,說卡森要把人類帶回「沒有科學的黑暗的中世紀,害蟲和疾病將再一次肆虐於人間」,稱卡森要阻止科學技術和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才是我們的頭等大事」,因此「她的書比她所譴責的殺蟲劑毒性還大」。「我們寧可住在沒有鳥兒和動物的現代化城市,也不願回到虎嘯狼嚎、人穿獸皮的原始社會。」「沒有鳥類和動物我們照樣可以活,但是,正如當前疲軟的市場所顯示的,沒有商業我們活不下去。」 事實上,卡森根本沒有完全否定科學技術,甚至沒有完全否定有副作用的化學殺蟲劑,她只是要求人們在運用新科技時充分注意其副作用,特別是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她只是在哲理層面論述了發展並非首要標準,而健康生存才是持續發展的必需前提,與自然萬物和諧共存並保護好整個生態系統才是最高標準。然而攻擊者完全無視這些,他們陰險地誣陷卡森的著作是「共產黨的旨在摧毀美國農業、工業和整個經濟的陰謀」,咒罵卡森「這個老處女居然對遺傳還有那麼大的興趣」,叫囂「對那些不規矩的女人,要像對待混亂的自然那樣嚴加控制」。 面對這些攻擊卡森的回答是:「就算能活到90歲,我也不會停止說我應當說的話!」

卡森不僅要與濫用殺蟲劑的利益集團鬥爭,而且還要與病魔鬥爭。早在1946年她就做過乳房腫瘤切除手術,1950年又切除了一次。在寫作《寂靜的春天》的時期,她的乳房又長了新的腫瘤。1960年再次做了切除手術,確診為癌症並開始放療。此後,卡森歷經了許多次放療的痛苦,頭髮也掉了很多,但病魔依然沒有被徹底除去。她體內的癌細胞大範圍地擴散,甚至擴散到骨頭裡,帶給她難忍的疼痛。心臟病也一再發作。意識到生命所剩無多的卡森以頑強的意志與死亡賽跑,與一切威脅和損害地球上生命的利益集團抗爭。她出席總統科學諮詢委員會和國會的聽證會,她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電視節目上與生產DDT等農藥的廠商發言人公開論戰,她縱使坐着輪椅也要四處奔波發表演講。她要把最後的精力全部獻出。「我一定要履行我莊嚴的義務做我所能做的一切,——如果連嘗試都不做,那我面對自然將永無幸福可言。」

逝世

1964年4月14日,卡森在馬里蘭州銀泉鎮(Silver Spring)去世,年僅56歲。正如她自己所說的那樣,她「最終歸於大海——歸於神聖的大洋,歸於大洋里的海流,仿佛永遠流動的時間之河,由始及終,由死到生。」 在意識到自己不久人世的時候,卡森給她晚年最親密的女友多蘿西·弗里曼寫過一封美麗而平靜的信,充分表明了她對自己生命即將結束的看法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