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松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松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甘松

【生境分布】

甘松生於沼澤草甸、河灘和灌叢草坡;分布於青海南部和四川北部。匙葉甘松生於高山灌叢、草地;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等省區。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敗醬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或匙葉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D.Don) DC.的乾燥根及根莖。因該藥材「產於川西松州」,有松節油樣香氣,入藥味甘,故名甘松香,簡稱甘松。

【藥材歷史考證】

甘松,原名甘松香,其始載本草《本草拾遺》云:「叢生,葉細,出涼州。」《本草圖經》曰:「甘松香出姑臧,今黔、蜀州郡及遼州亦有之。叢生山野,葉細如茅草,根極繁密,八月采。」涼州、姑臧,在今甘肅武威一帶。《本草綱目》曰:「產於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川西松州,即今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松潘縣。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甘松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

1.甘松多年生草本,高7~45cm,有強烈的松節油樣香氣。主根長圓柱形,微肉質,單一或分枝,棕黑色;根莖較短,歪斜,覆蓋片狀老葉梢。葉基出叢生,每簇有葉6~9片,線狀狹倒卵形,長4~14cm,寬0.4~1.2cm,主脈平行3~5出,先端鈍,基部漸狹,下延為葉柄,全緣,僅邊緣有時具睫毛。花莖旁出,莖生葉1~2對,對生,無柄,長圓狀線形,長2~6cm。聚傘花序頭狀,頂生,直徑1.5~2cm,花後花序主軸及側軸常明顯伸長,使聚傘花序成總狀排列;總苞片披針形,長5~20mm,寬2~4mm,苞片和小苞片常為披針狀卵形或寬卵形;

花萼小,5裂,裂片半圓形,無毛,全緣;花冠紫紅色,鐘形,長7~11mm,筒外微被毛,基部有偏突,先端稍不等5裂,裂片寬卵形,花冠筒喉部具長髯毛;雄蕊4;子房下位,花柱與雄蕊近等長,柱頭頭狀。瘦果倒卵形,長約3mm,無毛;宿萼不等5裂,裂片半圓形至寬三角形,長0.8~1.2mm,光滑無毛。花期8月。

2.匙葉甘松 與甘松主要區別特徵:根莖密被葉鞘纖維;花後花序主軸和側軸多數不明顯伸長;瘦果被毛。花期6~8月。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略呈圓錐形,多彎曲,長5~18cm。根莖短小,上端有莖、葉殘基,呈狹長的膜質片狀或纖維狀。外層黑棕色,內層棕色或黃色。根單一或數條交結、分枝或並列,直徑0.3~1cm。表面棕褐色,皺縮,有細根及鬚根。質鬆脆,易折斷,斷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味苦而辛,有清涼感。[1]

【藥材顯微鑑定】

粉末暗棕色。石細胞類圓形或不規則多角形,偶見長條形,單個或成群,直徑33~64μm,長可至200μm或更長,壁甚厚,無色,胞腔狹小。梯紋或網紋導管,直徑7~40μm,小型梯紋導管成束,其旁有時可見細長的木纖維。木栓細胞多為不規則多角形,壁暗棕色,較薄,內含黃色至棕黃色揮髮油。基生葉殘基碎片較多,細胞呈長方形或長多角形,淡黃色至棕色,直徑20~31μm,長50~90μm,壁呈念珠狀增厚。另一種碎片細胞呈長條形,長可達200μm,壁有時呈念珠狀增厚。

【採集加工】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及雜質,曬乾或陰乾。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

【性能功用】

辛、甘,溫。歸脾經胃經。理氣止痛,開郁醒脾。用於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外治牙痛,腳腫。內服:3~6g;水煎服。外用:適量,泡湯漱口或煎湯洗腳或研末敷患處。

【附註】

置通風乾燥處貯藏。[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