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養之地(喜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養之地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生養之地》中國當代作家喜籽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生養之地

題記:「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艾青

悠悠天地,巍巍山河,華夏之魂,屹然長立。

長大後才驚覺,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歷經風雨的洗禮,孕育着萬物生靈,供養着祖祖輩輩。成長的記憶,血緣的紐帶,情感的羈絆……都與這片土地離不開,割不斷。

毛主席說過「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吾輩之人,當頂天立地,浩然正氣。於這片土地上生長的炎黃子孫,牢記着黃河長江的哺育,感恩着江淮大地的供養。作為千禧年出生的一代人,我們既承接了二十世紀新政綺麗,改革開放的烽火傳奇,也見證着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華麗變遷。

我們的成長,是以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作為燈塔前行的指引,經歷過魯迅先生在長凳木桌刻「早」的幼年時期,也見證過家鄉的泥濘小路到康莊大道的渤澥桑田之變。

時代前行的步伐,我們記得。

家國意識早在我上小學時就已在心底生根發芽。那時正值國家領導人換屆,在那個還是有線電視帶着天線架「橫行」的年代,每日和長輩一起收看新聞聯播倒是成了「例行」之事。看着新聞,聽老人們講述上個世紀偉人們的豐功偉績,傳奇故事,那時的我總覺得老一輩人所經歷的那個年代,異常遙遠,是只存在於課本的歷史。外公總說現在的和平年代來之不易,都是前人用鮮血鋪就而成,我們無法追憶那些宏偉高歌的年代經歷過怎樣的晦朔迷離、驚心動魄。

外婆家至今還珍藏着偉人的語錄、畫像,有着年代感的偉人壁畫十幾年也未曾換過。我聽着老人們的故事長大,責任與使命感於心底油然而生。也許正如外公所說,那是一代人的崇拜和敬仰,我們中華民族從此站起來了,而我們,正是因為擁有中華炎黃的血脈,所以銘記,所以懷念,所以珍重。

土地,承載着一代人的記憶。

我喜歡歷史,從老人們那裡零零散散聽說了許多關於土地改革的往事。老一輩人經歷過大公社和集體勞動的年代,人民生產沒有積極性,時常鬧饑荒。也許正是因為經歷過,他們才更加明白糧食的珍貴,感恩腳下土地的恩情。作為莊稼人,外公一輩子都勤勤懇懇,他常和我說,吃米當識農之苦,血汗澆灌的莊稼,絕不能浪費。而我也在老人家的身言力行下,牢記着這份叮囑。聽老人們說,在上個世紀還是票據流通的年代,生活是十分拮据的。白米飯並不是日常能吃到的,而像葷菜、油之類的東西,都是極其奢侈的物品。中國人的糧食問題,多虧了袁隆平爺爺,中華延續千年的糧食基業才得以發揚光大,稻米才得以真正自足。

土地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被收歸國有,均分百姓使用。從那個時候開始,人民擁有了土地的使用權,土地有了歸屬感,人民生產積極性得以提高,生活水平也蒸蒸日上。作為莊稼人,土地是一代人的堅守,他們因為這片土地留在家鄉,供養着兒女,也正是因為這片生養他們的土地,才得以澆灌千年樸實無華的大國基業——農業

土地,連接着華夏之魂。

遊子心,故鄉情。無論走在異國他鄉或是湖海船行的人們,總離不開腳下的這片土地,她為我們提供着生養之物,給予我們無比的安全感。無論是離開或是開啟一段旅程,總需要與腳下的土地告別,再重新踏上新的土地。做人,腳踏實地,歸土,守根求本。我們來自這片土,理應記得生養恩。

如今,家鄉正迎上時代的新旗幟。

在家鄉的小鎮上,白牆紅瓦,道路整修。鄉鎮建起了人民休閒娛樂的設施,綠水碧植的鄉鎮公園臨河而造,具有一定規模的大棚蔬菜基地和特色農業正在帶領家鄉人民脫貧……那土地上生長的紅色朝天椒,似乎正昭示着人民生活的紅火和來自這片土地的熱情。

從前不懂外公為何總喜歡守着那幾畝田地不肯出去看看外面的山川,他望着田地的目光里好似有種執念的光。如今,我大概明白,也許在幾十年後,我也會像外公那樣,守着一方地,執着一道念。

多少年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終將歸於這片土地,再生養子子孫孫。即將離家的我,忽然想起了艾青的那首詩。我若為鳥,羽翼長埋。[1]

作者簡介

喜籽,蝸居上海,生活中也許有些人會喊作喜仔,無事,都蠻喜慶,自小長於古韻徽州城,也許是浸潤水墨之鄉的人文,性子裡總喜歡山山水水,自然時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