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承載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生態承載力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1],是有着鮮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濃郁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結。漢字之美[2],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名詞解釋
生態承載力是指在某一特定環境條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間、營養物質、陽光等生態因子的組合),某種個體存在數量的最高極限。生態承載力的提出對於承載力理論的研究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和單因素承載力相比,生態承載力更多地關注生態系統的整合性、持續性和協調性,生態承載力的提出為實現由單純支撐人類的社會進步變成促進整個生態系統和諧發展的進步奠定了基礎。
承載力一詞出自於生態學。隨後擴展到很多領域,出現種群承載力、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生態承載力等相關概念,這些概念的產生都是對社會發展中出現問題的一種反映。不同承載力之間的意義相差較大,但本質都是一樣的,在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所產生的承載力概念也有所不同。在可持續發展被提出來之後科學家們又提出可持續發展應該建立在可持續的承載力上。
隨着社會的發展,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已經得到了學者的普遍認可。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問題都是資源、環境、人口與發展問題,但不同的是,在分析所面臨的問題時考慮的角度不同,承載力是根據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實際承載力來確定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速度.而可持續發展則是從另外一個更高的角度看問題,儘管如此,可持續發展終究也脫離不了自然資源和環境的限制。他們之間的關係可以這樣理解:可持續發展是目標,人是紐帶,而承載力是基礎。
面對眾多類型的承載力,可持續發展究竟應該以什麼承載力為基礎呢?由於不同領域承載力概念之間的差異,這個問題出現很多紛爭,但是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可持續發展首先是人的發展,是人與其生存環境的共同發展。人必須通過消耗資源才能維持衣食住行,並且人類在消耗資源的同時又必須排放大量的廢物,所以人類想要持續地生存下去就必須要有持續的資源供給,同時,也必須要有足夠的環境容量來容納人類所排放的廢棄物,但是資源是有限的,環境容量也是有限的,因此人類的發展除了受到資源的限制之外,還要受到環境容量的約束,也就是說,要受到環境承載力和資源承載力的雙重限制。其實資源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都是從單方面因素來考慮的。如果從整個系統來看,資源系統和環境系統都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如果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那麼單要素的承載力也就失去了意義,當然可持續發展也就實現不了。所以人類的活動必須要限制在生態系統的某個承受閾值之內,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基礎上。
生態承載力的提出對於承載力理論的研究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和單因素承載力相比,生態承載力更多地關注生態系統的整合性、持續性和協調性,生態承載力的提出為實現由單純支撐人類的社會進步變成促進整個生態系統和諧發展的進步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 ↑ 【愛我中華】中國智慧到底有多贊?,搜狐,2019-11-16
- ↑ 漢字之美--最美解析這些你熟悉的漢字,搜狐,202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