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烏魯木齊(漠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生活在烏魯木齊》是中國當代作家漠風寫的散文詩。
作品欣賞
生活在烏魯木齊
烏魯木齊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城市,她是新疆自治區的首府,從大學畢業至今,我已經在這座城市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遠遠超出在故鄉陝西生活的時間。以前我的老家在秦嶺以南的商洛,祖上主要在縣城,而我出生在農村,因為當時父親在基層工作,我就隨母親成了鄉下人,以後我們家遷徙至陝西咸陽,生活也在農村,後來上了大學,學校剛剛新建,暫時借宿咸陽市郊一所五七幹校,直到畢業也沒有搬到城裡新校址。因此想做城裡人是小時的夢想,這個夢想也是在大學畢業之後,我終於成了烏魯木齊的市民。對於烏魯木齊這座城市,我是有着非常深的感情。我的家庭、孩子、工作、朋友、生活的圈子,全在烏魯木齊,這座城市的每一條馬路,每一座樓房,每一處公園綠地,我都是那麼熟悉。
準備地說,這是一座移民城市,建城的歷史也就兩百六十多年,居住着不同的民族,這與其他省會城市還是有着很大的不同。進入這座城市上的第一課是民族團結課,因為這是一個民族大家庭的城市,各民族之間得互相尊重。以前,腦子裡從來沒有民族這個概念,到了烏魯木齊才知道,新疆竟有這麼多民族,開始好奇,時間長了,感覺大家都是一樣的。我在烏魯木齊曾經干過過好幾個行業,最早在地質行業做教師,後來當記者,干稅務,搞信訪,還下過南疆駐村,從事過巡視工作,每個單位都有少數民族同事,接觸的少數民族越來越多,才知道在新疆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多麼重要。我在任新疆自治區新聞評論員時曾經寫過一篇評論文章《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福祉》,其實生活在新疆或者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人都有這種體會。我以為,作為人,不管是哪個民族,大家應該是平等的,都是國家公民,千萬不要把民族分得那麼清楚,更不要媚哪個民族。這裡所說的「媚」就是討好的意思,我們有些人就是喜歡「媚」,好象少數民族出身,就高出漢民族許多似的,這種態度很要不得。比如,我在做中學教師時,有一個班一名學生具有日本血統,大家就投以羨慕的目光,感覺這孩子可是大和民族,少數民族考大學要加50分呢。而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經有一段時間改民族身份成為時尚,只要有少數民族血統,都改成少數民族,這種媚態,實際破壞了民族團結。就像以前我們「媚」外國人,「媚」港、澳、台的人,結果會讓人家看不起我們,這些媚態全是人為造成的。我在烏魯木齊生活,也交往了不少朋友,哪個民族都有,平時大家平等交往,有時親得像兄弟一樣,因為我們是平等的,這才是正常的人際關係。
正因為烏魯木齊是個移民城市,人和人才更要平等相處。一個人的籍貫並不能說明什麼,只能說明你來自哪個地方,剛開始我也拚命地拉陝西老鄉,時間長了,感覺很沒有意思,老鄉能給你帶來什麼?既然同為一個城市的人,沒有必要分清你是哪個省,他是哪個省。我們在這座城市生活,在這裡工作,這座城市就是家鄉啊。我知道這座城市裡有我的汗水,有我的親情,也有我的友誼。烏魯木齊一天比天漂亮,一天比一天長高,我在這裡生活,以這座城市為榮。
離開陝西三十多年,我已經很少說秦腔,應該說融入這座城市必須從語言開始。烏魯木齊在全國是普通話推行比較好的城市,作家賈平凹說,普通話是普通人說的。其實在烏魯木齊都是普通人在說普通話,要麼這座來自天南海北的移民城市都說方言,恐怕沒有幾個能聽得懂。北方話還好說,尤其南方話,譬如江浙、上海、兩廣、福建話等,不說普通話誰能聽得懂?加上新疆是多民族地區,各民族語言不同,各有各的語言系統,維吾爾語、哈薩克語、蒙古語、柯爾克孜語、塔吉克語、達斡爾語、俄羅斯語、錫伯語等,這麼多民族語言,不說普通話,在這座城市根本就無法交流。我來這座城市很快就改說普通話,算下來說了三十多年普通話,秦腔只有回到老家才說,但是,現在秦腔也說得不標準了,因為我已經在烏魯木齊生活,是普通的烏魯木齊人了。
自己感到能夠融入這座城市,還因為自己有一個能適應這座城市的胃,小時候吃不飽穿不暖,很嚮往城裡生活,嚮往能端上國家的飯碗。到了這座城市,我的胃口大開。吃牛羊肉我喜歡,拉條子、饢、抓飯、烤包子等這些以前沒有接觸過的飲食,我都喜歡。我自己會做手抓肉、燒羊肉、抓飯、牛肉大雜燴、土豆燒牛肉、大盤雞等,只要是新疆飯基本都會做,我覺得自己非常適應烏魯木齊這個地方的生活。在烏魯木齊生活三十多年,吃遍了她的大街小巷,感覺自己的胃就是這個城市的胃。現在,我的早餐基本是牛肉、饢、奶茶,偶兒也煮點小米稀飯,中午米飯、拉條子。記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剛來烏魯木齊那會兒,還從來沒有見過海參、魷魚、帶魚之類,而烏魯木齊這些海產品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燒海參、炒魷魚、炸帶魚,儘管這是一座距離海洋最遠的城市,如今海鮮類的酒店依然比比皆是。烏魯木齊的美食集中了中國的所有美食,如果想吃湘菜、川菜、魯菜、粵菜、淮揚菜等天南海北的菜系,這裡都有,不光是到酒店,隨便到哪個朋友家作客,遇到東北人吃燉菜,遇到廣東人吃粵菜,遇到陝西人就吃麵條,即使一個家裡的人,也可能來自好幾個省,各家的飲食都相對帶着家鄉的味道。比如我自己家的親戚就分別來自陝西、甘肅、河北、吉林等省,而朋友中更是來自祖國四面八方,通過吃也見識了烏魯木齊的豐富多彩。
在烏魯木齊生活久了,感覺自己的性格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新疆人的性格很大程度受到了少數民族尤其遊牧民族的影響,性格比較豪爽大氣,不太拘泥於小節。說話辦事行就行,不行就不行,直來直去,沒有什麼轉彎抹角。連平時交易都用公斤,從來不會用幾兩幾斤,剛到新疆見同事買肉買菜,都是一次多少公斤,到了過節,買羊肉一次就是一隻羊,買酒一次一箱子或幾箱子。尤其過年,家家都可以去互相拜年,根本沒有人會帶禮物拜年,到了誰家都是熱情接待,然後就是吃飯、喝酒。這種生活讓人沒有壓力,不像在內地,走個親戚,光禮物就讓人感到喘不氣來,在烏魯木齊真沒有這種壓力。
烏魯木齊的夏天非常涼爽,而且沒有蚊子,是理想的避暑之地。以前烏魯木齊叫迪化,解放以後改成現在的名字,意思是「優美的牧場」,她地處天山腳下,群山環抱,氣候比較濕潤,周圍有大灣、二道灣、三道灣,一直到九家灣,九條灣就有九條河溝,如果不是建設成都市,也許這個地方就是片濕地。這裡的冬天相對比較長,下雪多,這是我剛到烏魯木齊最不能適應的,好象一個冬天都在下雪,現在好象有所變化,夏天雨水多了,冬天雪沒有之前那麼多。在烏魯木齊生活久了,感覺冬天也很舒服,因為現在採暖設備健全,住房條件大幅度改善,感覺與內地也沒有多少差別。
在烏魯木齊生活的這些年月,我先後在友好路、紅山、紅旗路、南湖四個地方住過,搬過七次家,調動過三次工作,現在還在公務員行列。用我的朋友劉乃亭的話說,我就是喜歡烏魯木齊,因為這裡把我當人看。我自己也有同感,如果當年不來新疆,內地哪座城市會收留我?儘管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大學生並不是很多,然而在計劃經濟時代,農村孩子要分配到城市談何容易。但是,烏魯木齊接納了來自祖國各地的大學生,我很慶幸自己畢業後志願到了新疆,這座首府城市接納了我,想起當今許多城市都在爭奪人才,爭奪大學生,那麼,當年烏魯木齊這座城市是多麼有先見之明!
我的許多內地朋友來到烏魯木齊,他們曾經告訴我,到這裡有幾個想不到:沒有想到烏魯木齊這麼漂亮,沒有想到烏魯木齊這麼發達,沒有想到烏魯木齊人這麼熱情,沒有想到烏魯木齊社會治安這麼好。其實,我要說,做個烏魯木齊人還是很驕傲的,現在是網絡時代,距離已經不是問題,只要你感到幸福就好。[1]
作者簡介
漠風,陝西神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