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男性女性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男性女性化

男性女性化,屬於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站在繁華喧鬧的街頭,人們常會看見女性化的男人,他們時髦,喜歡打扮,香粉 秀髮、花縐領、耳環鑽飾、羽帽彩履,凡是女人喜歡穿戴的東西,在他們身上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再放眼當今屏幕影視,同樣是"眼線美男"的天下。他們長得俊美 俏麗,喜歡塗脂抹粉,極其注重外表。說話甜膩膩、開口娘娘腔[1]

歷史記載

《商書·伊訓》中對男性女性化的記載是很早的,它指出世有"三風十愆",說"卿士有一於身,家必喪;邦君有一於身,國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三風中有"亂風",而"亂風"中包括"四愆",其中的一愆是"比頑童",即寵幸女性化的男子。 在《戰國策·秦策》中又有這麼一段記載:晉獻公欲伐虞,而憚宮之奇存。苟息曰:"《周書》有言,美男破志。"乃遺之美男,教之惡宮之奇,宮之奇以諫而不聽,遂亡;因而伐虞,遂取之。而《周書》中說的是"美男破志,美女破居,武之毀也",其意思是"美男"和"美女"都可能成為國破家亡的禍根。從《戰國策》中晉伐虞的記載看來,進獻美男,引誘虞君,女性化男子起到色情間諜的作用了。孔子說:"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論語·雍也第六》)。墨子說:"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賢使能為政,無故貧富。面目姣好則使之。夫無故富貴,面目姣好則使之,豈必智且慧哉?王公有所愛其色,故不能治百人者使處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處乎萬人之官。"(《墨子·尚賢》)看來男性女性化已經得到人們的關注。

《漢書·佞幸列傳》記載:"柔曼之傾意,非獨女德,蓋亦有男色焉。高祖時有籍孺,孝惠有閎孺。此兩人非有材能,但以婉媚貴幸,與上臥起,公卿皆因關說。故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鵕鸃,貝帶,傅脂粉,化閎、籍之屬也。"為了獲得帝王的寵幸,男性女性化竟蔚然成風。[1]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塗脂抹粉,注意修飾,他們以女性化作為審美追求,湧現出了潘安、衛玠、潘子高等一大批聞名後世的美男子。[2]

明清時期,男風繼續盛行。官員士大夫樂於狎戲優伶,而這些優伶都是一些女性化的男子。在《弁而釵》、《宜春香質》、《龍陽逸史》《品花寶鑑》等文學作品中,生動刻畫了男性女性化的社會現象。

表現方式

男性進入青春期以後,生殖系統逐漸發育成熟,在雄激素的作用下,逐漸具備男性特有的第二性徵:鬍子長長、喉結隆起、聲音低沉、皮膚粗糙。如果外在的因素打亂了男性的激素分泌,使男性體內雌激素過多,有可能使男性的第二性徵不明顯,甚至變得女性化。

在農業時代,"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社會分工對男女有明確的規定。如今,社會分工在男女之間的差異日漸縮小,變得越來越模糊。過去許多只有女性才從事的工作,許多男性也參與其中,小到家政保姆、縫紉裁剪,大到護理接生、空中服務。

形成原因

女性化環境

學校教育的過度"女性化"

目前在小學教師中,90%以上是女教師,由此使學校對學生性格的導向也呈女性化。無論是評三好學生,還是選班幹部,都是以女孩的性格為標準,諸如:聽話、順從、認真、仔細、舉止規範等。這些特徵都明顯地帶有陰柔性,與男子陽剛性形象相去甚遠。眾所周知,男孩的基本特徵是精力旺盛、活潑好動、行為粗獷、不拘小節、富有攻擊性。然而在絕大多數學校中,男生的上述行為、性格是被嚴格禁止的。譬如,在課間休息時,男生喜歡追逐打鬧;在課堂上,男生容易多動;等等,這些都會受到老師的嚴厲批評和制止。久而久之,原本富有活力的男孩,在種種規範的限制下,逐漸被納入了女性化性格的模式之中,男孩所固有的自由天性受到"壓制"。 父教普遍缺失 家庭"嚴母慈父"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於長江曾從社會學角度分析父道觀念的變遷。"弱化",是他給出的關鍵詞。

於長江認為,在傳統社會中,因為以父權為中心的家族制度的存在,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起到了一個示範權威的作用。"養不教,父之過"的觀念也讓父親更多地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而到了現代社會,孩子或許比父親更能適應時代的變化,父親的社會化權威形象也就逐漸弱化,由此也帶來父子(女)關係的弱化。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發布的《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從一個側面顯示父教缺失帶來的嚴峻性:在高中生的首選傾訴對象中,中國父親的排名是四個國家中最低的,甚至排在了網友之後。

西南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副教授陽澤告訴記者:"事實上,父親對於孩子的氣度、性格和思維方式的養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陽澤對"父親"的內涵這樣解讀:父親作為男性,會把男性氣質傳遞給孩子;作為親人,會把深沉和寬厚的情感傳遞給孩子;作為權威,會把服從、尊重、地位等意識傳遞給孩子;作為教育者,會交給孩子規則、秩序、理性的觀念和能力;作為工作者,會把責任的、競爭的、壓力的、堅持的文化和精神傳遞給孩子;作為生活者,會把玩樂、放鬆、冒險、多彩生活等經驗和感悟傳遞給孩子。

而父教缺失帶來的隱憂不容忽視。根據國家貧困兒童研究中心的報告,沒有父親教育的男生,比有父親教育的男生逃學的可能性增加一倍,犯罪的可能性大兩倍,長大後需要接受心理治療的可能性增加3倍。如果是女孩,長大後成為單身母親的可能性也高出3倍。對於兒子來說,如果父親長期缺位,男孩學習到的大多來自母親,會讓男孩女性化、膽小、不敢承擔責任。[3]

在家庭中,母親主宰一切,對孩子採取"三高"教養方式,即過高期望、過分保護、過度溺愛。母親對待孩子,學習上嚴厲要求,生活上過分寵愛。父親往往對孩子的生活、學習放任不管,又得不到妻子的尊重。這樣,男孩容易養成溫順、膽小、退縮、依賴等女性化性格,這幾乎已成為當今男孩的通病。男孩所表現出的膽怯、懦弱,則與陽剛之氣、男性化性格背道而馳。[4]

社會風氣

在如今這個溫情時代,男性越來越少有機會來表現他們的威武強悍,他們並不需要彪悍的體形,更無須舉手投足都顯示出"塊"狀肌肉。比如20世紀70年代以後出生的韓國男性,已經很少有機會參加戰爭或從事大量重體力勞動,生活的富足和優越,讓男性越來越追求細節上的高質量,從而淡化了男性與女性間明顯的性格差異。

現代社會男女的互補性不再像過去那樣強,差異也越來越小,導致審美標準模糊化,這就是男子"中性化"的根源所在。在歷史上,男女的分工很明確,彼此存在互補性,而按當時的男女分工,一方所缺失的正是對另一方的審美標準,比如男性缺柔弱但卻成為美女的標準之一,女性所缺的剛硬則是對男人的要求。

流行文化

選秀文化盛行,陰盛陽衰,導致性別混亂。

作家韓寒:"'超女'選出來一個'男'的,'好男兒'選出來一個'女'的。"

越來越多的父母:對自己男孩的性取向感到感到擔心。在性別形成過程中,模仿是一個重要途徑,在缺乏正確榜樣的情況下,許多男孩直接把這些所謂"好男兒"作為模仿的榜樣,直接複製他們的外部特徵,因而陽剛不再,陰柔有餘。

不僅如此,隨着極端女權主義的泛濫,各類媒體似乎都在有意或無意的扭曲男性的陽剛之氣,過度寵溺男孩的問題,忽視男性面臨的問題,正如美國哲學家克里斯蒂娜·霍夫·薩默斯所說,女權主義正在醞釀一場"反對男孩的戰爭" 。

環境激素

根據一項研究,人類和野生動物所暴露的環境中的新化學品種類超過10萬種。歐盟也承認,其中99%的化學物品沒有經過充分監管。許多化學物品被科學家視為"環境激素",它們會嚴重干擾內分泌系統。這其中就包括鄰苯二甲酸鹽(被廣泛用於食品包裝、化妝品、兒童玩具中)、在家具和電子產品上使用的阻燃劑、雖然被禁用但是仍被廣泛使用於食品和環境中的多氯聯苯(PCB)以及多種殺蟲劑和除草劑。

一方面,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的增強,許多人動輒就"進補"--殊不知,這些補品均或多或少含有雌性激素成分;另一方面,隨着畜牧養殖業的發展,養殖者為了提高產量,縮短生長期,往往給養殖品投食雌激素,或在飼料添加劑中摻入雌激素。如果人進食了這些養殖品,就會使得體內的雌激素水平升高。

生活方式

隨着科技的進步、交通的發達,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上下樓有電梯、出入以車代步,很多體力活也逐漸由機器替代。也就是說,現代人四肢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結果,肌肉越來越少而脂肪堆積得越來越多。而脂肪組織具有將雄激素轉換為雌激素的能力,使得男性體內的雄激素減少,雌激素相對增多。

應試教育

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對我們的男孩和女孩都同樣是一種傷害。不過相對而言,女孩要比男孩要能夠適應一些,也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男孩們在我們這個幾乎是為女孩設計的教育體制面前,一開始就處於完全的劣勢,一開始就不是女孩的對手,男孩們不得不設法去適應有利於女孩的遊戲模式,學會像女孩一樣的學習和思維模式,否則他們就不可能得分。

如果是非常典型的男孩,則更難適應這個制度,他們會被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籤,成為這個社會的教育失敗者被淘汰出去。而那些願意放棄自己部分天性的男生,則可以在冷酷的應試叢林中生存下來。因此,可以說我們的教育體制,是造就我們成為一個陰盛陽衰社會的最大功臣。

一言以蔽之:媒體等把持着娛樂、理論、輿論等社會機構導向作用,包括哲學家、西方時尚運動帶來的一股新潮流:都指向一個方向。更有甚者,說這是陰謀,是爭奪權力的較量超出了一般的討論範疇。

由於儒家思想就是讀書取士,科舉文化,幾千年完全都是一個模子刻印出來的。後來科舉文化又影響全世界。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父親必須承擔孩子們的教育職責並對教育的後果負責,至於母親,主要是關心孩子們的生活問題,並取得孩子的信賴和心理平衡,這就是古人的"養""教"分開,陰陽互動,其實是極為科學的,對於孩子的成長和心理,個性問題的協調很好。

可中國父親們似乎正在從家庭教育的主導地位中退卻,母親們則站了出來,負責孩子從生活直到教育的各個方面,當然也少不得逼孩子們面對應試教育。特別明顯的表現是在中國的大城市,於是,中國傳統中"嚴父慈母"的陰陽平衡被打破。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