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疑冠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疑冠龍屬
圖片來自pinterest

疑冠龍屬屬名Adelolophus,意為「未知的頭冠」)是一賴氏龍亞科恐龍,來自美國猶他州上白堊紀地層。

模式種兼唯一種哈氏疑冠龍Adelolophus hutchisoni)的正模標本只有一個破碎的上頜骨,儘管破碎仍具特殊意義,代表著北美洲最古老的賴氏龍亞科,也是瓦韋普組(Wahweap Formation)上部層位唯一已知的賴氏龍亞科。

在親緣物種中,疑冠龍似乎和副櫛龍較為類似,而比較不像賴氏龍系統發生學研究支持此觀點並將牠列入副櫛龍族

牠生活於沿海的潮濕環境,但也會遇上季節性乾旱,並與豐富多樣性的魚類、烏龜、以及角龍科彎劍角龍暴龍科血王龍共享棲地。[1]

發現及命名

1973年,H.D. Zeller報告了猶他州凱恩郡死亡嶺附近的化石點,屬於瓦韋普組(Wahweap Formation)的一部分。Zeller提供的資訊促成John Howard Hutchison於1999年來到該地挖掘化石,其中就包含了疑冠龍上頜骨的發現。這個上頜骨於2013年由Terry Gates和同僚於論文中首次發表,被標示為該地層唯一已知的賴氏龍亞科,同時也是該類群最古老的北美洲物種。當時他們根據獨特的鑑定特徵表示牠自成一個新屬,但沒有命名。

之後標本於隔年同樣是Gates的研究中命名並描述,並發表於書籍"鴨嘴龍"("Hadrosaurs")的一章。模式種哈氏疑冠龍Adelolophus hutchisoni),正模標本UCPM 152028是一個不完整、末端斷裂的右上頜骨。屬名由希臘文的δηλόω(未知)及λόφη(頭冠)組成,象徵著對於該物種推測的頭冠形態是未知的,曾經的頭冠可能已埋沒於周遭岩層。

2016年Hutchison和Patricia A. Holroyd的研究釐清原化石點的位置,確認來自上部層位下端,這段地層可能填補了較老的中部層位及較年輕的上不層位之間的年代斷層。同一地點還發現零碎的鴨嘴龍科顱後骨骼,來自不同年齡層,其中包括一個相當大的個體,雖然這些可能屬於疑冠龍,卻沒有相關鑑定特徵可以支持。

敘述

雖然標本破碎,仍有多個特徵將牠鑑別為獨立的屬。唯一已知的上頜骨根據三角形可鑑別為賴氏龍亞科(一群具有大型中空頭冠的鴨嘴龍科)。在賴氏龍亞科的兩個分支中,疑冠龍的解剖特徵與副櫛龍族(管狀頭冠)更為相似,而比較不像賴氏龍族(盔狀頭冠)。疑冠龍與其他物種的最大不同在於上頜骨前後端都有非常高的內壁(沿著上頜骨中上緣的一條稜脊)。相較之下,賴氏龍族的內壁特別短,而副櫛龍族的內壁介於兩者之間。

上頜骨的背突再次類似於副櫛龍的相對圓潤,而非賴氏龍的急遽變細。上頜骨與顴骨關節處也表明可能具有與副櫛龍類似的顴骨,儘管顴骨未保存下來。上頜骨後末端附近的另一顯著特徵是大而隆起的齶突(三角形);其他賴氏龍亞科的齶突較小且低。上頜骨底部邊緣沿著齒列的形狀則與其他北美物種(包括副櫛龍)完全不同,由顴關節延伸至齶突有一道獨特、加厚的稜脊,獨特於所有賴氏龍亞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