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居易《長恨歌》原文注釋、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居易

長恨歌》是敘事詩,又有着中國傳統詩歌濃郁的抒情性;同時,《長恨歌》還體現出跟傳統詩歌不一樣的很多其他特點,最突出的就是其小說化、戲劇化因素。到了中唐時期,市民社會已經日益崛起,傳奇小說正是這種社會文化發展下的產物,而傳奇小說的蓬勃發展又影響到傳統的雅文學,比如詩歌的發展走向。當時很多文人都兼寫小說和詩歌,當時甚至形成了以白居易、元稹為核心的一個小說、詩歌的創作集團。比如和白居易一起寫諷諭詩的元稹有著名的《會真記》,即《鶯鶯傳》,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有《李娃傳》,另外李公佐作《南柯太守傳》,蔣防作《霍小玉傳》,這都是唐傳奇中的經典作品。他們這批文人很多同時也創作帶有故事性的長篇敘事詩,有些是和小說配套的,比如元稹有《琵琶歌》、《連昌宮詞》、《李娃行》,李紳有《悲善才》、《鶯鶯歌》,劉禹錫有《泰娘歌》,等等。白居易的這首《長恨歌》,以及其《琵琶行》,就是這些長篇敘事詩中最優秀的兩篇。說到《長恨歌》與市民社會的關係,從內容的表述上也可以看出來。白居易、元稹的這一文人集團是有着頗為風流的作風的,他們毫不掩蓋地追求和嚮往繁華都市的聲色歌樂,所以詩歌第一段那些頗為性感的描寫,談不上是諷喻,倒像是徹頭徹尾的宣揚顯示,是發自內心的艷羨,而「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已是把帝王的生活都市井化了。[1]

原文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苑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賞析

白居易將自己的詩分為諷諭、閒適、感傷、雜律四類。《長恨歌》和《琵琶行》一樣,都屬於白居易詩中的「感傷」類作品。《琵琶行》因涉及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慨,故歸入「感傷」類很可理解,《長恨歌》卻部分地違背了其寫作初衷,但正是因為主題的變異,這首詩才能成為傳唱千古的名篇。陳鴻在《長恨歌傳》里曾經講到白居易作《長恨歌》的前因後果和主旨:元和元年(807)的冬天,白居易和他的朋友陳鴻、王質夫一起出遊,聊天時談起當年唐玄宗、楊貴妃故事,都感嘆不已。「質夫舉酒於樂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潤色之,則與時消沒,不聞於世。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樂天因為《長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也。」這段話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出白居易是深於詩、多於情者,由他來寫作李、楊之事,才能千古傳唱。這表明王質夫很有眼光,對白居易的創作才情認識得很清楚,事實也正如他所說,李、楊故事是因為白居易《長恨歌》而傳唱千古,成為文學史上的重要題材。

這段話的第二個意思是說,作這首詩是有着諷諭目的的。所謂「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這是女色禍國的傳統論調,白居易對此本來也持贊同態度,他的一首歸在諷諭類里的《李夫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李夫人是漢武帝的寵妃,病死之後漢武帝很懷念她,白居易就由帝王寵愛妃子之事發議論說:「傷心不獨漢武帝,自古及皆若斯。君不見: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傷盛姬?又不見:泰陵一掬淚,馬嵬坡下念楊妃?縱令妍姿艷質化為土,此恨長在無銷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傾城色。」在這段議論里,體現了白居易關於情與理的矛盾心態:他並不認為帝王對妃子的寵愛沒有真情實感,他認為帝王也有真情,只是尤物惑人而又容易導致禍國,所以要「鑒嬖惑」、「懲尤物」。《長恨歌》本來也抱着跟《李夫人》一樣的懲戒諷諭目的,但是詩歌寫成,諷諭的目的卻被淡化,李、楊之「情」、男女之「情」被凸顯出來,成了一個傷感的愛情故事,白居易自己也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長恨歌》最終被歸入「感傷」類詩歌。而打動讀者的,恰恰是這個動人而感傷的愛情故事。當時元稹也以李楊故事為題材寫了《連昌宮詞》,一些正統論者如宋代的洪邁、張邦基、明代的王世貞、清代的潘德輿就認為《長恨歌》不如《連昌宮詞》,因為《連昌宮詞》「有監戒規諷之意」,但是更多的人被《長恨歌》打動,恰恰就在於《長恨歌》是一個關於愛的悲劇而不是其諷諫之意。另外,關於《長恨歌》的創作,有研究者還談到了以下兩點:一是跟白居易自己的情感經歷有關。他早年喜歡一個叫湘靈的女子,但是沒有辦法娶她,後來與楊氏結婚,但是始終對湘靈念念不忘。所以《長恨歌》被認為寄託了白居易自己愛而不得的情感悲劇。也正是有這樣的因素,進一步促成了白居易偏離最初的諷諫目的,將詩歌寫成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悲劇。而《長恨歌》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反響呢?因為楊貴妃是一代美人,唐玄宗是將唐王朝推向頂峰的一代有作為的帝王,他們二人代表了一個令人神往的時代。他們的遭遇不單是屬於他們自己,而是屬於整個民族的歷史了。由於白居易在創作《長恨歌》時既滿足了其個人心理需要,又抓住了具有集體原型意義的李、楊,所以才寫出觸及他人靈魂、更滿足全民族心靈需要的詩篇。

這首詩之所以打動人心,不在於它的「懲尤物」的諷諭意味,而在於動情地描寫了一個愛的悲劇。唐明皇和楊貴妃作為皇帝和妃子的身份雖然特殊且特定,但這種身份只是成為他們生離死別的原因,而並沒有阻礙他們愛情的發展,最後愛情在相思長恨中獲得升華,也使一個特定的事件獲得普遍的意義,讀者在其中所感受到的是愛情的堅貞和美的毀滅,而這兩者都是打動人心和震撼人心的。這就又回到前面的問題,作者為何要把《長恨歌》歸入「感傷」類,他所感傷的到底是什麼?事實上,作者所感傷的正是關於美的毀滅。這種美,從抽象來說是美好的愛情,從具體來說是楊妃這個美的形象,而這兩者顯然又密切關聯。前面說到作者從一開始就傾向於寫一個純淨愛情中的女性形象,所以楊妃是「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這個純潔的女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呢?作者在詩中多次寫到楊妃的形象,每一次都有其特定之意。第一段里的楊妃「天生麗質難自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雲鬢花顏金步搖」,寫的是楊妃的外在之美。第二段「宛轉蛾眉馬前死」,以「宛轉蛾眉」和「馬前死」形成強烈對照,第一次寫美的毀滅,美好的事物毀滅了,固然讓人嘆息,但這時還沒有達到讓人震撼的程度。第三段「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通過唐玄宗的眼來寫楊妃之美,同時從唐玄宗的角度來寫他的相思和對愛情的留戀,這時就不是單從外表的美,而上升到了精神層面。第四段「風吹仙袂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睇謝君王」,雖然還是寫楊妃之美,但和第一段單純的容貌體態之美已經有了很大區別,現在的美處處是帶着情的,帶着對玄宗的思念之情,這就使她的美有了一種精神的內蘊,再加上她的「惟將舊物表深情」、「臨別殷勤重寄詞」所體現的對愛情的忠貞,使楊妃成為一個內外兼美的理想形象,這才使讀者為美的毀滅而深深嘆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