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條錦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條錦蛇
圖片來自zhifure

白條錦蛇學名Elaphe dione)為游蛇科錦蛇屬爬行動物,俗名白帶子、黑斑蛇、枕紋錦蛇。[1]

分布於俄羅斯朝鮮以及中國大陸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上海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四川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主要生活于田野、墳堆、樹林及其近旁、山崗斜坡的潮濕草叢以及常進入家屋。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30至1600米。

外形特徵

白條錦蛇頭略呈橢圓形,體尾較細長,全長1米左右。吻鱗略呈五邊形,寬大於高,從背面可見其上緣:鼻間鱗成對,寬大於長,其和工只及前額鱗的一半;前額鱗一對近方形;額鱗單枚成盾形,瓣緣略寬於後緣,長度於其與吻端的距離;頂鱗一對,較額鱗要長。

鼻孔大,呈賀形,開口於大小几相等的前後鼻鱗間;頰鱗1枚,長大於高;眶前鱗2枚,少數為1或3枚,不與額鱗相切;眶上鱗1枚;眶後鱗2枚;顳鱗2=3(或4)枚。上唇鱗8(3-2-3)枚,第7枚最大;下唇鱗10-11對,第一對在頦鱗後方相切,前5對切前頦片。

背鱗在多為25行,少數23行;中段25行,少數23,個別27行;肛前段19行,個別17行;整個背鱗有9行具弱棱。腹鱗性173-193枚,雌性177-189枚;尾下鱗性63-69對,雄性54-60對。肛鱗對分。背面蒼灰、灰棕或棕黃色。

頭頂有黑褐色斑紋三條,最前一條較細或不明顯,橫過鼻間鱗經頰鱗、眶前鱗達眼;第二條弱寬,橫越前額鱗斜向後經眶前鱗上角至眼與前一條相會合,眼為粗大黑紋斜達口角;第三條最寬,橫於額鱗分別沿左右眶上鱗、頂鱗外半後行至枕後,呈「鐘形」兩側聯結,即成一特殊的枕紋。頭頂諸斑紋在幼蛇時尤為顯著。

軀尾背面具三條淺色縱紋;正背中一條窄而模糊,常被黑斑(寬約1-2枚鱗列)隔斷,兩側的二條較寬。腹鱗及尾下鱗兩外側斑點粗大,且斷續綴連如鏈;有的個體腹兩側尚散有棕紅色小斑點。

生活習性

白條錦蛇生活於平原、丘陵或山區、草原,棲于田野、墳堆、草坡、林區、河邊及近旁,也常見於菜園、農家的雞窩、畜圈附近,有時為捕食鼠類進入老土房。晴天白天和傍晚都出來活動。中國北方地區十月開始入蟄,冬眠溫度約8-15攝氏度,次年四月下旬出蜇。主要捕食蜥蜴、鼠類、小鳥和鳥卵,也有捕食蛙類、昆蟲記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