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毛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毛蛇,中藥名。為骨碎補科陰石蕨屬植物圓蓋陰石藤HumatatyermanniMoore的根莖。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功效。主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風火牙痛,癤腫,帶狀皰疹,濕熱黃疸,淋濁帶下,風濕痹痛,跌打骨折。[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白毛蛇

漢語拼音:Baimaoshe

別名:草石蠶、石蠶、石奇蛇、石祁蛇、白伸筋、石伸筋、白毛岩蠶、岩蠶、老鼠尾、牆蛇、石蚯蚓、飛線蜈蚣、石岩蠶、白花石蠶、毛石蠶、白毛骨碎補、陰地厥

性味:味微苦、甘,性涼

功能: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功效。

主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風火牙痛,癤腫,帶狀皰疹,濕熱黃疸,淋濁帶下,風濕痹痛,跌打骨折。[2]

藥理簡介

中文名:白毛蛇

拼音名:Bái Máo Shé

別名:草石蠶、石蠶、石奇蛇、石祁蛇、白伸筋、石伸筋、白毛岩蠶、岩蠶、老鼠尾、牆蛇、石蚯蚓、飛線蜈蚣、石岩蠶、白花石蠶、毛石蠶、白毛骨碎補、白毛陰石蕨、地蜈蚣、石母、樹蕨蕨、石上螞蟥、馬騮尾、陰地蕨、白毛伸筋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umata tyermanni Moore

出處

  • 1.本品始載於《本草抬遺》,以草石蠶為名,云:「生高山石上,根如簪,上有毛,節如蠶,葉似卷柏,山人取浸酒,除風破血,主溪毒,煮食之。」
  • 2.《本草圖經》在《本經》石蠶條下亦注云:「草根之似蠶者,亦名石蠶,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四時當有其苗青亦有節,三月采根。」上述原植物與本品頗類同。
  • 3.而《本草綱目》所引《本草拾遺》草石蠶一名,列入菜部,實系唇形科植物甘露子 Stachys sieboldi

來源

藥材基源:為骨碎補科植物圓蓋陰石蕨的根莖。

採收和儲藏

夏、秋季挖取,洗淨,去附葉、鬚根,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植株高約20cm。根莖粗壯,長而橫生,密被棕色至灰白色、基部近圓形、向上為狹披針形鱗片,膜質,盾狀着生。葉遠生,無毛;葉柄基部有鱗片;葉片革質,寬卵狀三角形,長、寬各約10-15cm,二至四回深羽裂;羽片有柄,基部1對最大,三角狀披針形,其各回小羽片以基部下側的較大,第2對以上的羽片較小,披針形,鈍頭;末回裂片通常有長短不等的2個鈍齒,每齒有1條小脈。孢子囊群生於小脈先端;囊群蓋近圓形,僅基部一點着生,其餘分離。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1600m的山地石上或林中樹幹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

根茎扁圆柱形,稍扭曲或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3-7mm。表面密被膜质、线状披针形鳞片,长约4mm,灰白色,基部圆形,红棕色;须根多数,棕褐色,除去鳞片、须根后,表面棕黑色,有不规则纵皱纹。质稍硬,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绿色,有点状维管束。气微,味淡。

顯微鑑別

根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小形细胞,外被角质层,表面凹陷处着生丁字形鳞片;鳞片由多细胞组成,内含红棕色物质。分体中柱4-11个断续排列近环状,紧靠分体中柱周围的细胞,壁增厚,并具纹孔。内皮层细胞有明显的凯氏点。

鑑別

  • (1)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l,浸泡4小時,濾過。取濾液5ml,在水浴上蒸乾,殘渣加冰醋酸少量溶解,再加醋酐-硫酸(19:1)試液數滴,溶液呈紫紅色,上層液逐漸變綠色。(檢查甾醇類)
  • (2)取本品粗粉1g,加水10ml,浸泡過夜,濾過,取濾液1ml,加等量的鹼性酒石酸銅試液,置沸水浴上加熱數分鐘,即發生棕紅色沉澱。(檢查單糖)

性味

微苦;甘;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風火牙痛;癤腫;帶狀皰疹;風濕痹痛;濕熱黃疸;淋濁;帶下;腰肌勞損;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複方

本草抬遺》:「生高山石上,根如箸,上有毛,節如蠶。」故名草石蠶、石蠶、岩蠶。所謂有毛,即指密被之白棕色狹鱗片,故又稱白毛岩蠶、白花石蠶。

亦有以為其根與蛇、鼠尾、蚯蚓、蜈蚣等相似者,各以形名。

以其功能名之而有伸筋、骨碎補類名稱。[3]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白毛蛇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白毛蛇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白毛蛇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