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莖假瘤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莖假瘤蕨,Phymatopteris chrysotricha (C. Chr.) Pic. Serm.,附生植物,葉柄長約5-10厘米,產於雲南地區。

  • 中文學名 白莖假瘤蕨
  • 拉丁學名 Phymatopteris chrysotricha (C. Chr.) Pic. Serm.
  • 界 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亞 門真蕨亞門
  • 綱薄囊蕨綱
  • 目水龍骨目
  • 科水龍骨科
  • 亞 科隱子蕨亞科
  • 屬假瘤蕨屬
  • 種 白莖假瘤蕨
  • 分布區域 雲南(貢山、瀘水、維西,騰衝、雲龍、景東)

白莖假瘤蕨形態特徵

附生植物。根狀莖細長而橫走,被白粉和稀疏的鱗片;鱗片基部闊,盾狀着生,中上部狹披針形,頂端漸尖,少有鑽形或毛狀,多數為棕色,少數栗黑色或灰白色,具狹長而不透明的篩孔。葉通常一型,少數二型或近二型;葉片單葉不分裂,呈條形、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或2-3裂,或掌狀分裂,或羽狀分裂,少數為一回羽狀;邊緣全緣,或有缺刻或鋸齒。葉質地通常為紙質,少數為革質或膜質。多數種類的葉片兩面光滑無毛,少數種類的葉片被短柔毛或鱗片。葉遠生;葉柄長約5-10厘米,禾稈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長約5-10厘米,寬約3-6厘米,基部圓形至淺心形,頂端尾尖,邊緣全緣,具軟骨質邊。葉脈兩面明顯,側脈略曲折,小脈網狀,具內藏小脈。孢子囊群在葉片中脈兩側各1行,通常葉表面生,少數略凹陷於葉肉中。孢子橢圓形,周壁具短刺狀紋飾或小瘤狀紋飾。染色體基數x=12。[1]

白莖假瘤蕨生長環境

附生長在海拔2200-2900 米樹幹上常綠闊葉林。

白莖假瘤蕨布範圍

產自雲南(貢山、瀘水維西騰衝雲龍、景東)。

白莖假瘤蕨品種分類

約有60種,分布於亞洲熱帶亞熱帶山地。中國有47種和1變種,主產西南、華南和台灣,少數達華北和西北。

白莖假瘤蕨繁殖方法

瘤蕨營養繁殖是瘤蕨最簡易的繁殖方式,根狀莖的生長速度較快,一般2個月左右即可進行切段繁殖,切段長度10厘米左右,一般應帶有3-4片葉,為減少水分蒸騰、促進不定芽的萌發和生長,應剪去老葉。長時間未進行分株的情況下,原植株的橫走莖會交錯生長,不易梳理。此時,用枝剪直接剪斷成數片,每片另種一盆。一般情況下,直徑18厘米的滿盆植株可分成4-6盆。 [2]

白莖假瘤蕨栽培技術

瘤蕨通常附生在林中樹幹上或岩石上。人工栽培時,瘤蕨對栽培基質的要求不是很嚴格,為了獲得更好的生長,加快根莖伸長量與幼葉萌發數量,提高繁殖係數,一般選用的基質為碎陶片(蛭石)+腐殖土。在花盆內先墊置1/2的碎陶片,將植株放置於碎陶片上,然後扶穩植株,往盆內均勻添加疏鬆的腐殖土,厚度以蓋過根莖1-2厘米為宜。為防止栽培基質中攜帶病菌及有害蟲卵,所有栽培基質應在太陽下暴曬1-2天。這種方法具有透氣性、保水性好,植物生長速度快的優點。缺點是每次噴淋之後,土壤會往下滲落,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添加腐殖土,但是添加量不宜太多,稍蓋過橫走莖即可。在植株生長穩定後,植株的根狀莖應部分裸露在空氣中,以保證根狀莖能獲得足夠的氧。[3]

白莖假瘤蕨病蟲防治

瘤蕨

瘤蕨病害較少,主要蟲害:

蝸牛對瘤蕨幼嫩葉片損害較大,有些由於幼葉伸展初期沒有表皮毛或鱗片保護,受害較為嚴重。

防治方法:選用的栽培土壤以及爛樹葉等用生石灰除蟲,清潔栽培場所周圍的溝渠並施撒生石灰,除掉雜草,以減少蝸牛的發生;人工捕捉成貝和幼貝;撒施8%滅蝸靈 顆粒劑或10%多聚乙醛顆粒劑。

福壽螺喜濕熱環境,食量極大,每年3-11月繁殖量最大,主要危害成熟葉片及幼嫩葉片。

防治方法:人工捕捉成貝和幼貝;8%滅蝸靈顆粒劑1.5-2千克,碾碎後拌細土或餅屑5-7.5千克,在溫暖且土表乾燥的傍晚撒於受害植株根部,2-3天後,接觸過藥劑的福壽螺分泌大量黏液而死亡。防治時間以產卵前為宜。 [4]

白莖假瘤蕨主要價值

瘤蕨是一種熱帶地區常見的附生觀賞蕨類植物,葉片下垂,羽片闊大,孢子囊群獨特,終年常綠,養護簡單。在自然環境中通常附生於樹幹或岩石上,構成熱帶雨林中的垂直景觀,人工栽培時可盆栽或吊籃懸掛置於客廳、書房觀賞,也可以將植株綁縛在庭院中的樁柱上進行垂直綠化,或成片種於假山、林蔭道或水池邊進行點綴種植。瘤蕨葉片整齊優美,是優良的吊盆觀賞和景觀配置蕨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