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邊地老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白邊地老虎 多食性害蟲,為害各種農作物、牧草及草坪草。各種地老虎為害時期不同,多以第一代幼蟲為害春播作物的幼苗最嚴重,常切斷幼苗近地面的莖部,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斷壟,甚至毀種。是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等地的主要為害種類。
形態特徵
- 成蟲
體長17~21毫米,翅展37~47毫米。觸角纖毛狀。前翅的顏色和斑紋變化很大,由灰褐色至紅褐色,可分為兩種基本色型:一種為白邊型,即前翅前緣有明顯的灰白色至黃白色的寬邊,中室後緣有淡色的窄邊,腎形斑和環形斑灰白色,並連接在上下白邊。之間,中室在環形斑的兩側,全為黑色,棒形斑黃色。另一種是暗化型,前翅全為深暗色,既無自邊淡斑,也無黑色斑紋。兩型後翅均為褐色,翅反面均為灰褐色,前緣密布黑褐色鱗片,外緣有2條褐色線,中室有黑褐色斑點。卵初產時乳白色,2~3天後卵殼上顯出褐色斑紋,7~8天後變為灰褐色。
-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35~40毫米,頭寬2.5~3毫米。頭部黃褐色,有明顯的「八」字紋,顱側區有很多褐色小塊斑紋及一塊由小黑點組成的黑斑。唇基約為等邊三角形,額區直達顱頂,略呈雙峰,顱中溝很短。體黃褐色至灰褐色,表面較光滑,無顆粒。亞背線顏色較深,氣門橢圓形,氣門片黑色,氣門篩色較淡。腹足趾溝15~22個,臀足趾溝18~25個。臀板基部及剛毛附近顏色較深,小黑點多集中基部,排成2個弧線。
- 蛹
體長18~20毫米,黃褐色,第三至第七腹節前緣有許多小刻點和1對臀刺。
生活習性
白邊地老虎[1]對黑光燈均有趨性;在黑龍江、內蒙古等地,一年發生1代,以卵越冬。越冬場所在地埂、地邊、林帶以及草地的表土層內,卵期長達240~270天。次年4月中、下旬幼蟲孵化,5月中、下旬開始危害植物,盛期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幼蟲期約57~62天。老熟幼蟲在6月下旬潛入土中約10米深處,作土室化蛹,蛹期約20~21天。6月底至7月初為始蛾期,7~8月是發蛾盛期。成蟲晝伏夜出,對黑光燈趨性很強,對糖蜜亦有趨性。產卵於雜草根莖周圍或土壤孔隙中,每雌卵量約200~330粒,產卵期約20天。卵初產為乳白色,經7~18天胚胎髮育成熟,即以此越冬。幼蟲一般為7齡,也有因食物和外界環境條件影響而有5齡或6齡的。初孵幼蟲抗低溫、耐飢餓,對不良環境抵抗力強。3齡後入土,白天潛伏表土下,黃昏後活動取食,為害嫩草和作物幼苗,幼蟲的出現與為害時間同氣溫有關。當春季5天平均氣溫達4~5℃時,幼蟲即孵化,當平均氣溫達11℃時,幼蟲大量進入3~4齡,並開始為害。幼蟲發生嚴重程度與前茬和環境有關。前茬為麥類、莽麥、蔬菜等雜草多的地塊以及臨近田埂、林帶和背風、向陽等地塊受害嚴重。
防治方法
- 農業防治
(1)除草滅蟲:清除雜草可消滅成虫部分產卵場所,減少幼蟲早期食料來源。除草在春播作物出苗前或1~2齡幼蟲盛發時進行,並將清除雜草澀肥。
(2)灌水滅蟲:有條件地區,在地老虎發生後,根據作物種類,及時灌水,可收到一定效果。新疆結合秋耕進行冬灌,消滅黃地老虎越冬幼蟲,可以減輕來年的發生為害。
(3)鏟埂滅蛹:這是新疆防治黃地老虎的成功經驗。田埂面積雖小,卻聚積了大量的幼蟲。只要鏟去了3厘米左右一層表土,即可殺死很多蛹。鏟埂時間以在黃地老虎化蛹率達90%時進行為宜。要在5~7天內完成。
(4)種植誘殺作物:在地中套種芝麻、若子、紅花草等,可誘集地老虎產卵,減少藥治面積。河北省經驗,兩行芝麻約可負擔2.7~3.3公頃作物的誘蟲任務。
(5)調整作物播種時期:適當調節播種期,可避過地老虎為害。如新疆地區,冬小麥一般以8月份播種的受害最重,南疆墨玉地區4月上旬播種的玉米受害輕。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酌情採用。
- 藥劑防治
(1)藥劑拌種:新疆用75%辛硫磷乳泊,按棉種乾重的0.5%~1%浸種,效果良好。
(2)施用毒土:2.5%敵百蟲粉,每公頃用30千克加細土300千克混勻,撒在心葉里。
(3)噴粉:春播玉米可用2.5%敵百蟲粉,用量為30~37.5千克/公頃。
(4)噴霧:地老虎3齡前,可噴撒90%敵百蟲800~1000倍液或20%蔬果磷300倍液,50%地亞農1000倍液等。
(5)毒餌:用90%敵百蟲。5千克加水3~5千克,拌鍘碎的鮮草或鮮菜葉50千克,配成青餌,傍晚撒在植株附近誘殺。
(6)藥液灌根:80%敵敵畏、50%地亞農、50%辛硫磷等,每0.2~0.25千克加水400~500千克。
- 其他防治
(1)誘殺器防治:用糖醋液誘殺器或黑光燈誘殺成蛾。
(2)泡桐葉等誘殺幼蟲:河南省等地經驗,每公頃放被水浸濕的泡桐葉1050~1350片,放後每天清晨捕殺幼蟲,一次放葉效果可保持4~5天。
- 危害
鱗翅目,夜蛾科。東北地區危害嚴重的是白邊地老虎Euxoa oberthuri Leech、黃地老虎Agrotis segetum Schiffermtiller和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越冬幼蟲一般在越冬後,先取食田間雜草,待到苗出後,轉移到田間危害。3種地老虎都有趨光性,幼蟲潛伏在土中,夜晚出土危害,多將幼苗莖基部咬斷或咬傷。第一代危害最為嚴重,食物不足時,進行遷移危害。常造成缺苗斷壟,而缺苗斷壟的面積即為產量損失的面積。2003年榆社縣農業局調查當地30%的地塊缺苗斷壟,10%的地塊不得不改種其他作物。
形態特徵
- 白邊地老虎:成蟲體長10mm左右,翅展40mm,頭部、胸部褐色,頸板中部具1條黑線。腹部黑褐色。前翅褐色,前緣區淺褐白色,基線黑色斷續,中央各具褐紋。卵初產時乳白色,2~3天後卵殼上具褐色斑紋,7~8天後變為灰褐色。考熟幼蟲體長35~40mm,頭部黃褐色,具明顯「八」字紋,顱側區具很多褐色小塊斑紋及1塊由小黑點構成的黑斑,唇基約為等邊三角形,額區直達顱頂,略呈雙峰狀,顱中溝短,體黃褐色至灰褐色,表面無顆粒較光滑,亞背線色較深,氣門橢圓形,氣門片黑色。幼蟲共7齡。蛹長18~22mm,黃褐色,3~7腹節前緣有很多小刻點和尾刺1對。
- 黃地老虎
成蟲體長14~19mm,翅展32~43mm,灰褐至黃褐色。額部具鈍錐形突起,中央有一凹陷。前翅黃褐色,全面散布小褐點,各橫線為雙條曲線但多不明顯,腎紋、環紋和劍紋明顯,且圍有黑褐色細邊,其餘部分為黃褐色;後翅灰白色,半透明。卵扁圓形,底平,黃白色。幼蟲體長33~45mm,頭部黃褐色,體淡黃褐色,體表顆粒不明顯,體多皺紋而淡,臀板上有兩塊黃褐色大斑,中央斷開,小黑點較多,腹部各節背面毛片,後兩個比前兩個稍大。蛹體長16~19mm,紅褐色。第5~7腹節背面有很密的小刻點9~10排,腹末生粗刺一對。
- 小地虎
成蟲體長16~23mm,翅展42~54mm,深褐色,前翅由內橫線、外橫線將全翅分為3段,具有顯著的腎狀斑、環形紋、棒狀紋和2個黑色劍狀紋;後翅灰色無斑紋。卵長0.5mm,半球形,表面具縱橫隆紋,初產乳白色,後出現紅色斑紋,孵化前灰黑色。幼蟲體長37~47mm,灰黑色,體表布滿大小不等的顆粒,臀板黃褐色,具2條深褐色縱帶。蛹長18~23mm,赤褐色,有光澤,第5—7腹節背面的刻點比側面的刻點大,臀棘為短刺1對。
- 綜合控制
(1)秋翻、春翻地耙耱殺卵。適時早播,消滅田間雜草。
(2)利用成蟲趨化性。一是採用糖醋液誘殺成蟲: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敵百蟲1份調勻,或用孢菜水加適量農藥,在成蟲發生期設置,均有誘殺效果。某些發酵變酸的食物,如甘薯、胡蘿蔔、爛水果等加入適量藥劑,也可誘殺成蟲。二是毒餌誘殺幼蟲。三是堆草誘殺幼蟲:在定苗前,地老虎僅以田中雜草為食,因此可選擇地老虎喜食的灰菜、刺兒菜、苦蕒菜、小旋花、苜蓿、艾篙、青篙、白茅、鵝兒草等雜草堆放誘集地老虎幼蟲,或人工捕捉或拌入藥劑毒殺。
(3)發生嚴重 區可採用低毒化學藥劑防治。地老虎1~3齡幼蟲期抗藥性差,且暴露在寄主植物或地面上,是藥劑防治的適期。可採用5%抑太保乳油2000~2500倍液、2. 5%溴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2000倍液、20%氯·馬乳油、50%辛硫磷乳油900倍液。用5%辛硫磷微粒劑每667㎡0.75kg或3%甲基硫環磷顆粒劑1.5kg,均可收到較好防效。
(4)植物源農藥如油桐葉、蓖麻葉和牧刑葉的水浸液以及烏藥、蕪花、馬醉木、苦參鹼、苦皮藤和臭椿等的莖、根皮磨成粉後進行防治地下害蟲效果較好,茶皂素對地下害蟲的防效也達到良好效果。2004年許艷麗和錢秀娟等人在哈爾濱試驗結果表明,斯氏線蟲對八字地老虎防效較好,可達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