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鬼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鬼筆原圖鏈接

白鬼筆,中藥名。為鬼筆科鬼筆屬白鬼筆PhallusinpudicusL.ex.Pers.的菌柄及菌托。分布於山西、山東、安徽、廣東等地。具有活血,除濕,止痛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痛。[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白鬼筆

別名:鬼筆、鬼筆菌

功能:活血,除濕,止痛。

主治:用於風濕痛。[2]

藥理簡介

中文名:白鬼筆

拼音名:Bái Guǐ Bǐ

別名:鬼筆、鬼筆菌、竹下菌、竹菌、無裙蓀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allus impudicus L. ex Pers.

來源

藥材基源:為鬼筆科真菌白鬼筆的子實體

採收和儲藏

夏、秋季採集,去泥土雜質,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菌蕾球形,徑4-6cm。白色,成熟後表面有裂紋。菌蓋鐘形,褐色,圓盤狀,中央有穿孔,周圍有深凹的網和凸脊絡。表面有粘而臭的孢體。菌體白色,圓柱形,海面質,中空。長8-12,徑1.5-2.5cm。孢子透明,光滑,橢圓形,(3.5-4.5)μm×(1.5-2.5)μm。

白鬼筆原圖鏈接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

生於竹林下、林緣、草地、菜園地等有腐殖質的環境。有時也見於火燒地。

資源分布

分布於西南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陝西新疆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西藏等地。

化學成分

子實體含麥甾醇(ergosterol),糖醛酸聚糖(glycuronan),甲醛(ergosterol),乙醛(acetaldehyde),苯乙醛(phenylacetadehyde),苯基巴豆油醛(phenycroton-aldehyde),,甲基硫醇(methylmercaptan),硫化氫(hydrosul-furic acid),二氫查耳酮(dihydrochalcone),苯乙酸(phenylacetie acid),乙酸(acetic acid),丙酸(propionic acid).

性味

甘;淡;性溫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主風濕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浸酒。[3]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白鬼筆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白鬼筆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白鬼筆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