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百年「水浸村」的小康故事(林友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百年「水浸村」的小康故事》是當代作家林友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百年「水浸村」的小康故事

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佛山,我已工作、生活了二十餘載。每當夏季大雨傾盆,我的心就會飛回七百多里外的紅色故土,問一聲:老家是否受災,親人是否平安?

故鄉陸豐市小塢村土地肥沃、水源充沛,不論種豆插秧,還是培植瓜果,種啥啥豐產。可是,在村人的記憶中,近百年來,「走生水」(躲避洪水)是每個人的「必修課」。一場連綿大雨,就會讓這裡洪水泛濫,良田變汪洋。等到洪水退去,村前的稻田常常顆粒無收,村民只能望洋興嘆,勒緊褲帶過日子。貧困,也就如影隨形,難以甩帽。

於我,最刻骨銘心、終生難忘「走生水」的一幕,發生在11歲那年。洪水像一群惡魔,摸黑將生我養我的村莊「圍困」了!

那是1977年5月31日凌晨,我們睡得正香,突然被父親叫醒,說是村後崩堤,洪水來了,要「走生水」了。我翻身下床,一腳踩在水裡,水已淹 到了小腿,而且還在迅速上漲,情勢萬分危急。父親母親叫已是19歲青年的大兄和他們背着年幼的弟妹,護着年邁的奶奶,我們手拉着手,腳 蹚着水,迎着風雨,沿着長長的巷子,一步步往村後高處走。

我的家鄉海陸豐,是全國13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它遠山近海,漫長的海岸線無遮無擋,每當熱帶風暴登陸,海陸豐首當其衝。而我的出生 地——小塢村,每次都是洪水重災區,在全市、全省出了「名」,掛了號。

小塢村坐東北朝西南,村前、村右是低矮開闊的水田,村後是地勢稍高的旱地,整體呈現前低後高、田低村高的格局。村左不遠處有一條大溪 依山丘蜿蜒,在村前水田盡頭浩浩湯湯往大海而去,暴雨時常常泛濫成災,於是村民沿溪修了一條大堤,以拒水於村外,同時也埋下了築堤成 澇的隱患。

每逢長時間暴雨,由於被攔在村外的大溪水位高於內田,田水排不出去,我們村就只能眼睜睜的,看着水位不斷上升,縱橫交錯的溝渠也化成 四處亂竄的水龍,將村莊緊緊合圍,故園遂成澤國。通常洪水來時,總是先將村前低洼的農田浸泡了,然後慢慢上漲,再從新建於農田之上的 新村突破,從村前到村後逐戶漫浸。村人則通過用「土角」(一種砌牆的泥磚)墊高門檻,拒水於門外,固守自己的家園。實在守不住了,再 往位置高的舊村或族親家撤退。這樣步步為營,與洪水周旋,每年都要經歷幾回。

生於斯長於斯的我們,從小放牛,下溪游水、捕魚,風裡來雨里去,見慣了風浪,並不怯水。但像1977年「5.31」特大洪水這麼兇險的,還是 第一回遭遇。因為這次是村後大堤崩了,水自高向低直撲進村,與以往大不相同。我們一家往後巷走的時候,湍急的水流刮着雙腳,舉步維 艱,隨時都有被撂倒的危險。

父親、大兄護送我們到舊村安置後,又蹚水趕回家裡去取果腹的大米、番薯和換洗衣物。如此兩趟,站在家中大廳,水深已經淹到了胸口。父 親無奈選擇放棄,匆匆將來不及搬走的小物件塞進閣樓,把整缸的稻穀、整籮筐的番薯等重物抬到床鋪、飯桌上,一是想壓住家具不被水浮 走,二也希望多少能保住一些救命糧。事實證明,在滔天洪水面前,這些努力多半徒勞。退水後回家一看,壓床壓桌的重物都被掀翻在地,四 處漂流。

面對小塢村如此嚴重的災情,當年縣和公社救援手段有限,只能遠遠看着整條村子在滔滔洪水中沉浮。能做的,也就是災後的慰問、申請有限 的房屋損毀補貼,和加固堤壩、查漏補缺。那時百廢待興,國家窮,地方窮啊!

洪水中的小塢村,就像大海上的一座孤島,四面茫茫皆是水,風急浪高,物什漂浮,水蛇昆蟲亂竄,外人進不來,村人出不去。公社幹部劃小 船進村察看,也要等水緩的時候。但是,在這塊魚蝦肥美、物產豐饒、地勢低洼的土地置村二三百年的家鄉父老,從不怨天尤人,他們有的是 頑強的生存意志和異乎尋常的生命力,並在連年水災中積累了豐富的自救經驗。在這次百年不遇、無有效外援的洪水中,一兩千人的村莊無一 人傷亡,不能不說是奇蹟。

四十多年過去了,當年受災的情形歷歷在目,不堪回首。我到佛山工作以來,每逢雨季,家鄉還會傳來「水漫金山」的「舊聞」,雖經地方政 府和村民多方努力,災情有所減緩,卻未有根本改變。

直到2017年,響應國家2020年全面脫貧奔小康號召,小塢村被確定為廣東省2277個省定貧困村之一,「水浸村」頑疾成為「精準扶貧」「對症下藥」的重點,上級財政直接撥款疏浚外溪河道,加固加高堤壩,籌措安裝感應排水自動控制系統新技術。我的老家小塢村,終於有效改變一下雨就受災、一受災就變成汪洋大海的窘況,已連續數年未發生大的洪澇災害。

省里還專門安排深圳特區確定兩個單位對口幫扶,修橋鋪路,美化環境,建老人活動中心,全面規劃改善村容村貌,推進鄉村振興。在深圳佛山等經濟富裕地區工作、經商的鄉賢,也曾組織醫護人員,購買生活用品,不辭辛苦,遠赴小塢村為村民送醫贈藥、慰問老人,助力家鄉脫貧……

最近一次回鄉,我漫步堅固寬敞的河堤,目睹外溪疏通,水面開闊,溪水歡快向西流,村前稻田綠油油,村後菜花向陽笑,村人彎腰勞作忙,彩蝶花間舞翩翩,風景甚是怡人,心裡滿是感動。

「水浸村」百年難題今朝解,還我魚米之鄉新面貌,多虧了國家的「精準扶貧」新政。祈願歷盡風雨滄桑的家鄉和眷鄉戀土的父老鄉親,從此 擺脫水災困擾,結束水中漂泊的命運,借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東風,登船上岸,安居樂業![1]

作者簡介

林友僑,廣東汕尾人,現居佛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