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皮膚子宮內膜異位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皮膚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
原圖鏈接

英文名稱 :endometriosis in scar of skin

就診科室 :婦產科

多發群體 :成年女性

發病部位 :腹部或生殖器部位手術瘢痕內

常見病因 :外科手術時機械性種植

常見症狀 :單個棕色或藍色結節

輕度觸痛和疼痛,月經期可腫脹或出血

皮膚子宮內膜異位症極為罕見,多見於成年女性腹部或外生殖器部位外科手術,特別是剖宮產手術史後的瘢痕處,也可自臍部或腹股溝處自行發生。這種損害呈良性而非惡性。患病特徵為有輕度觸痛和疼痛,在月經期間可能會腫脹或出血。 [1]

病因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病原因包括種植學說漿膜學說免疫學說(包括細胞免疫功能缺陷、體液免疫功能缺陷)等。而皮膚子宮內膜異位症主要為進行外科手術時機械性種植引起。只要與子宮內膜組織接觸的任何手術切口都可能引起內膜的種植,不同時期的子宮內膜種植能力為:經後期>經間期>分泌期>經前期>經期>早期妊娠>晚期妊娠。其中經後期子宮內膜主要由基底層細胞組成,最具生長活力。然而少部分臍部與外陰內膜異位並無手術史,可能與淋巴轉移有關係。 [2]

臨床表現

多發於成年女性,為單個棕色或藍色結節,半徑多為0.25~0.30cm,也有體積較大者。患病特徵為:有輕度觸痛和疼痛,在月經期間可能會腫脹或出血;多發於腹部或生殖器部位的外科手術瘢痕內,剖宮產手術後瘢痕內發病率更高。也有自然發生於臍部及腹股溝部者。 [3]

檢查

組織病理學檢查:真皮內不規則腺腔嵌於有明顯細胞和血管成分的間質內,細胞及腺腔與功能性子宮內膜相似,可有周期性變化。 [4]

診斷

結合剖宮產史或者會陰側切分娩等病史,因症狀和體徵典型,診斷較易。可有助於診斷皮膚子宮內膜異位症。 [5]

鑑別診斷

皮膚會陰異位灶應與切口疝縫線肉芽腫膿腫脂肪瘤纖維瘤鑑別。 [6]

治療

多主張手術切除病灶。一般認為,手術時間以經前為宜,此時異位包括界限較清楚,易徹底切除。切除範圍至少應超過結節0.5cm,同時切除原手術瘢痕。

如果[[瘢痕病灶>6cm時]],浸潤較廣泛,邊界欠清,可先用藥物治療3個月,待病灶局限後手術。原則是儘量切除病灶,術後應注意避免因腹膜受累與臟器粘連造成的臟器損傷。 [7]

參考來源

  • 熊霞,龔莉,陳德宇.   皮膚子宮內膜異位症1例. 《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誌 》 , 2000  
  • 邢百琴.   小腿外側皮膚子宮內膜異位症一例. 《 內蒙古醫學雜誌 》 , 2005  
  • 倪箐箐,夏汝山,翟建新等.   皮膚子宮內膜異位症1例. 《 臨床皮膚科雜誌 》 , 2015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