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皺皮刺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皺皮刺鯊

學名  Centrophorus moluccensis

命名者 Bleeker, 1860

英文名 Smallfin gulper shark

別名  Atractophorus armatus、沙魚

    皺皮尖鰭鮫、棘沙、刺鯊

觀賞魚/食用魚  否/是

最大體長     100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角鯊 Squaliformes

  刺鯊 Centrophoridae

  刺鯊 Centrophorus

皺皮刺鯊,體紡錘形,軀幹較粗大;頭平扁;尾短,尾柄無尾前凹窪;吻短,背視呈弧形,前緣圓鈍,側視尖突;眼長橢圓形,兩端尖,無瞬膜,距吻端比距第一鰓裂為近,眼徑大於眼前吻長;鼻孔頗小,幾乎橫平,外側位,距口裂甚遠,距吻端甚近,鼻孔間距寬,比鼻孔寬約大2.7倍;前鼻瓣具三角形突出;口裂淺弧形,近於橫列,口前吻長大於口寬,亦大於口裂到胸鰭起點,口側距一斜行深溝;唇褶扁狹,上唇褶較長,下唇褶較短;上下顎齒不同形,上顎齒小,傾斜或稍傾斜;下顎齒大而寬扁,側緣彼此重疊,齒頭外斜頗劇,內緣約與顎平行,外緣深凹。

噴水孔腎形,位於眼睛後上方,距眼甚近;鰓裂五對,往後逐漸增大,最後一個最大,位於胸鰭基底前方;盾鱗不重疊,排列稀疏,塊狀無柄,呈正方形或菱形,後緣具一中央棘突而無側棘突。背鰭二枚,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鰭高而短,起點位於胸鰭內緣前部上方,距吻端比距第二背鰭為近,棘長約等於鰭前緣長的2/3,上角鈍圓,後緣凹入,後角延長尖突,末端距腹鰭起點垂直線甚遠,基底長約等於吻端到眼後緣之距離;第二背鰭頗小,鰭高等於或稍小於一半第一背鰭高,基底長為第一背鰭基底長的1/2-3/5,棘長約等於鰭前緣長的2/3,上角尖,後緣稍凹,後角尖突;第一背鰭基底末端到第二背鰭硬棘起點之距離稍大於吻端到胸鰭基底末端之距離;尾鰭短寬,上葉長,後緣有一缺刻;腹鰭起點位於兩背鰭間距中點下方,前後緣連續成半弧形,後角尖突;胸鰭後角延長尖突,向後延伸達第一背鰭上角垂直線,後緣深凹,外角鈍圓。

體背部灰綠色,腹部淡白色。以前所記載之箭頭刺鯊(Centrophorus uyato)為本種之同種異名。[1]

棲地環境及深度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棲息深度125 - 823公尺

主要生活於大陸棚和島嶼上層斜坡之大型深水鯊,棲息深度在125-823公尺間。主要以底棲硬骨魚為食,但也捕食小型狗鮫、頭足類及甲殼類等。[2]

分佈

印度洋莫桑比克南部和南非納塔爾(Ref。5578);印度(Ref.31367)。西太平洋日本沖繩),印度尼西亞(Ambon),菲律賓(Ref。31367),澳大利亞新赫布里底新喀裡多尼亞台灣分布東北部。[3]

繁殖

卵胎生,每一產僅2子,剛產子鯊長31-37 公分;雄成魚長69-73 公分,可達86公分,雌成魚長89-98 公分。

保育

最少關注(LC) ;評估日期: 2012年5月7日

參考文獻

  1. 皺皮刺鯊,fishdb.sinica.edu.tw
  2. 皺皮刺鯊,fishdb.sinica.edu.tw
  3. Centrophorus moluccensis,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