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盈餘現金保障倍數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盈餘現金保障倍數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目錄

名詞解釋

盈餘現金保障倍數,又稱作「盈利現金比率」、「利潤現金保障倍數」。指的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經營現金淨流量同淨利潤的比值。反映了企業當期淨利潤中現金收益的保障程度,真實地反映了企業的盈餘的質量。

盈餘現金保障倍數計算公式

盈餘現金保障倍數=經營現金淨流量/淨利潤*100%。

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是經營現金毛流量扣除經營營運資本增加後企業可提供的現金流量。淨利潤是指企業當期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後的金額,即企業的稅後利潤。

盈餘現金保障倍數的相關分析

1、盈餘現金保障倍數是從現金流入和流出的動態角度對企業收益的質量進行評價,對企業的實際收益能力進行再次修正。

2、盈餘現金保障倍數在收付實現制基礎上,充分反映出企業當期淨收益中有多少是有現金保障的,擠掉了收益中的水分,體現出企業當期收益的質量狀況,同時,減少了權責發生制會計對收益的操縱。

3、一般而言,當企業當期淨利潤大於0時,該指標應當大於1。該指標越大,表明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淨利潤對現金的貢獻越大。但是,由於指標分母變動較大,致使該指標的數值變動也比較大,所以,對該指標應根據企業實際收益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

分析盈餘現金保障倍數時的注意事項: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不包括折舊費用、利息費用和投資收益,而淨利潤包括這些損益。當這三項費用都比較大時,盈餘現金保障倍數會高估或低估,使分析產生偏差;由於盈餘現金保障倍數分子和分母的統計口徑不一致,導致分析結果失真,可以通過調整淨利潤中的折舊費用、利息費用和投資收益進行調整,使結果得到反映由盈餘現金保障倍數更有價值。

總而言之,合理使用盈餘現金保障倍數有助於更好的管理企業,更能反映企業的真實情況,也是對企業進一步運營的參考,也是投資者進行價值投資的參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