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相差顯微鏡是中國科技的一個名詞術語。

中國漢字的發展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條生動鮮明的脈絡[1],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2]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字體多樣。

目錄

名詞解釋

相差顯微鏡是荷蘭科學家Zernike於1935年發明的,用於觀察未染色標本的顯微鏡。

活細胞和未染色的生物標本,因細胞各部細微結構的折射率和厚度的不同,光波通過時,各物點對光的吸收程度不同,在顯微鏡視場中可見到灰度(即明暗度)不同的各物點圖像,這是由於光的振幅不同所致。如果標本中的物體近乎透明,視場中就看不出明顯的灰度差別。但由於各種物點對光波產生了衍射和折射,使得通過的光波因延遲而發生了偏離,其光程就有了一定的差別,即產生了所謂「位相差」。人眼不能分辨這種位相差,但可以設法將這種位相差轉換成振幅差。相差顯微鏡就是利用光的干涉原理,將位相差轉換成振幅差(即明暗差)的顯微鏡裝置。相差顯微鏡和普通顯微鏡的區別是:用環狀光闌代替可變光闌,用帶相板的物鏡代替普通物鏡,並帶有一個合軸用的望遠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