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相濡以沫的妻子(楊光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相濡以沫的妻子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相濡以沫的妻子》中國當代作家楊光輝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相濡以沫的妻子

我的妻子王英娣,跟我是同村人。站在我家大門口就能看到她娘家的莊子,我們又是會寧縣紅花溝小學的同學,1959年,她因家庭生活困難被迫輟學。我的岳父出身貧苦,新中國成立前一年四季拉長工、打短工,原居住在本鄉(鎮)東河村東七里舖社,因生活所迫,為投親靠友,新中國成立前夕才搬到我們村。他務農是個行家裡手,1960 年因飢餓而去世,連遺像都沒有。岳父去世後,她和岳母、弟弟王孝烈相依為命。由於家庭貧窮,在那艱苦的歲月,她從小就參加隊裡的勞動,在家裡承擔全部家務。在岳母的教育下,養成了勤勞節儉日子的好習慣[。到了當婚[年齡]],岳母要給她找一個弟兄多點的人家,因我家弟兄三個。經人介紹,我們兩家就定下這門親事。

1962年攝於會寧照相館

我和妻子 1964 年農曆3月 16 日結婚,當時我還在高中上學,家中缺少勞動力,她一到我家,便成為家中的一個主要勞動力。開始同我父母、二哥一家一起生活,1966年二哥分居後,一直同我的父母、孩子一起生活。在我回鄉後的那幾年,不論是我參加生產隊、大隊的各種會議活動,還是外出參加各種會議,辦夜校、種試驗田等等,她都是全力支持我,家務活她全乾,家中的大小事都由她料理。我參加[工作後離開[家鄉]]更是一樣,不管是在會寧縣黨峴公社工作,還是在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辦公室工作期間,好幾年春節都沒回家,她既要照顧我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又要參加隊上的勞動和各種活動(她還是生產隊領導班子成員)。一次兒子得了肺炎,等不到天亮,她就一個人扛着一把鐵鍬經過大崖灣,去找她弟弟,讓去大隊請大夫,自己又回來照顧兒子,等兒子病好後,才鬆了一口氣,然後寫信告訴了在省知青辦工作的我。多年來,她在生產隊勞動,基本上沒有曠工,好幾年都被評為「五好社員」。 1987 年6月與岳母及妻子、女兒在一起

1980年12月,隨着戶口的遷轉,她和我母親、兒女搬到了定西縣城居住,這樣我們才生活在一起。她到定西後,在縣地毯廠當了一名大集體工人。開始上班時,家裡連個自行車也沒有,一直步行,來回要兩個多小時,如果遇到下雨天,頂着個麻袋去上班。有人說一個縣長夫人怎麼還這樣?其實,當時家中還是比較困難的,沒有錢買自行車和雨傘。後來買了一輛自行車,她又捨不得騎,讓兒子騎着去上學,她來回仍步行上班。由於她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業,好幾年被廠里評為先進工作者。1986年7月,隨我工作調動,她被調至甘肅省木材公司勞動服務公司(後更名為省木材公司經銷公司)工作,直到1997年退休,退休前她每年都是公司先進工作者。由於在家鄉務農時,她兩條腿都被摔過,在1996年、2004年兩次分別在兩條腿上動過手術,但她以堅強的毅力同疾病做鬥爭,長年累月地進行鍛煉,整天在家裡還忙個不停,家裡的一日三餐一直都是她親手做,在過日子上她從來都是精打細算,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還仔細到一個人從不在外邊吃頓飯,甚至連一碗牛肉麵都捨不得花錢去吃。

我家的親友大都生活在農村,儘管自己以前也不寬裕,但她總是在幫親友。我大姐楊彩花因自幼右腿殘疾,日常行動不便,原居住在最困難的會寧縣城關公社陸岔大隊九家溝生產隊。1973年4月,靖會電灌工程建成通水後,縣上決定從東南鄉貧困山區遷移部分困難農戶到灌區,經我與時任會寧縣郭城公社黨委書記張謙同志聯繫,1975年大姐全家搬遷到了該社小羊營大隊田家窯生產隊,雖然是水川地區,自然條件較好,但因大姐殘疾,她家生活依然比較困難。妻子經常將我們換下的舊衣服捎去,不定期地寄些錢。2000年以後,由於大姐病情加重,她讓女兒每月寄去100元的生活費,直到大姐去世,現在還不定期地給姐夫寄點生活費,捎去些衣服等。我二哥楊萬輝,1977年病故後,侄女楊琴珍在我家上中學,後來考上中專,直到參加工作,她一直都在關照,侄女曾擔任過定西縣(現安定區)城關鄉副鄉長、安定區園藝站黨支部書記、現任安定區種子站黨支部書記,侄女婿何玉堂一直任定西市國稅局財務科長,現任渭源縣國稅局局長等職。他倆到我家就如同到了楊琴珍母親身邊一樣,從不認為是到了叔父母家。她弟弟王孝烈,家庭生活也不寬裕,她也一直在關照,現在王孝烈的三個孩子都已大、中專畢業後(又取得了本科學歷)參加了工作並成了家。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後,妻子讓女兒楊青芬以我和她的名義,於5月13日向中國紅十字總會寄去2000元,以支援災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困難。錢雖不多,但確實體現了一分愛心。

我身體健康狀況良好,與她的關照是分不開的。雖然以前上班時我有一段時間喜歡喝酒,甚至喝多了也磕磕碰碰,但她從不計較,也不發火,酒後經常是好言相勸。我的兒子楊青春、女兒楊清芬從上小學到大學,都是她一手抓,參加工作後事業心強,能努力學習、積極工作,都與她的教育分不開。兒子楊青春,1990年大連工業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工作,開始他在分院後勤部(後改為後勤服務中心)動力科工作,後來擔任後勤服務中心主任助理、副主任、主任,還擔任過分院機關黨委書記、院長助理、組織人事處處長,現在他是中科院蘭州分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研究員,他還是蘭州市城關區十五、十六屆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甘肅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代表。兒媳閆麗,在蘭州市一街道辦事處工作,自結婚到我家後從她身上學到了不少勤儉持家的好作風。女兒楊清芬,1992年西北師範大學畢業後,一直在省農行系統工作,是業務骨幹,好多年都被評為農行系統先進個人,2012-2013年又榮獲全省農行優秀運營主管。她還曾多次在蘭州市農行系統的算盤、點鈔、考試等業務比賽中名列前茅。

的確,人世間真正相知者,莫如風風雨雨地相攜着踏過半輩子人生荊棘路的伴侶了。我和妻子相濡以沫已五十多年了,為了安度晚年,除照看好孫女期期,做好家務活外,相互關照,形影不離,這是我倆最大的幸福。好多人說她是一個稱得上的賢妻良母,這話一點也不錯,就連我的母親臨終前給人說,王英娣是她的好兒媳婦。[1]

作者簡介

楊光輝,生於1945年11月,會寧縣會師鎮人,1966年會寧一中高中畢業,1968年9月回鄉務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