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相見歡·微雲一抹遙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相見歡·微雲一抹遙峰》

作品名稱: 《相見歡·微雲一抹遙峰》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相見歡·微雲一抹遙峰》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1]

全詩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寫了清晨閨中妻子梳妝時所描畫出的蛾眉,以及想象中妻子孤獨淒清的情景。表達了客旅塞外的詩人對行役生涯的無奈和對妻子的思念。

這首詞有解為是思念妻子的作品,時間尚存爭議,但大抵認同創作於邊塞。納蘭是個多情之人,對所愛之人往往用情很深。在早年與相戀的表妹失之交臂後,二十歲的納蘭性德娶兩廣總督、兵部尚書盧興祖之女盧氏為妻。少年夫妻無限恩愛,可惜好景不長,美好的生活只過了短短三年,愛妻便香消玉殞了。那種「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深厚情感一直使納蘭無法自拔。納蘭雖只有三十餘年生涯,但可以肯定的是,步過了坎坷的感情經歷,他可謂已熟諳人生,對於生涯中美好的悲劇性追憶,成為他詞中主旨。

詩詞正文

白話譯文

遙遠的山峰上飄着一抹微雲,冷溶溶的遠山,那一抹微雲的遠山像極了她清曉畫的眉形。

妻子一人孤獨淒清的盞着紅蠟,蓋着青菱被,任那水沉香的香氣沉暈。但此時自己身在遠方,停宿黃茅野店,耳畔是西風獵獵,感到淒遲傷感。

文學賞析

秋色濃郁,遠山連綿,一抹淡淡的雲彩,籠罩在遠山周圍。秋氣乍起,升起一陣陣涼意。遠山、微雲,似乎也冷溶溶如水。這般景致,與作者所思戀的那位女子在清早畫眉相像。清晨微涼,一派悽美銷魂,是那一豆殘焰也令蠟燭顧影自憐,起了思念,不然它如何會流下殷紅的淚水來,沾濕自己的全身。青色絲被任它不整,也不管它可否蓋在身上,沉水香裊繞出濃濃的香煙。這般景致,卻如何只我一人獨自念想。猛地回頭,仍舊獨自在這野店茅屋中聽得西風一陣緊、一陣嚴。

詞的上闋借景物起興,抒發離情。詞人在旅途之中見到了那被一抹微雲遮掩着的遠山,恰似清晨閨中妻子梳妝時所描畫出的蛾眉,不由得開始懷念家中的妻子。

下闋以「紅蠟淚」三句描繪想象中妻子孤獨淒清的情景。妻子正獨守空閨,對着紅燭沉香,孤寂難眠;而此時的自己卻停宿在這荒村野店中,耳畔西風獵獵,臥聽西風,怎能不淒遲傷感,孤清寂寞?寥寥數筆,兼寫了妻子和自己的孤寂之情,哀怨至極。

這首詞意象選用亦頗為着力,詞整體的意象「溫度」有一番清涼微冷的感覺,情感上則營造了一種悲哀的秋氛。意象呈現方式也是素描與工筆結合。素描如:微雲一抹,霧嵐菲薄,山如眉黛,斯人獨立,黃昏野店,秋葉西風;工筆如:紅燭泣淚,青綾不整。意象上,覺出了它「溫度」的冷,情思上,讀之則感同身受,納蘭詞的「真」,其感染力便是如此淋漓痛徹。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2]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3]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納蘭性德

清詞納蘭性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