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蜈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石蜈蚣 - 苣苔科植物
石蜈蚣草,一種植物,有抗菌作用,可內服,味苦,微辛,性涼。分布於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及貴州等地。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石蜈蚣
界: 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科: 苣苔科
屬: 苣苔屬
基本資料
科:苣苔科
屬:苣苔屬
石蜈蚣基本信息別名紅螞蝗七、石螃蟹、石棉、岩白菜、岩螞蝗藥材基源:為苦苣苔科植物螞蝗七的根莖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irita fimbrisepala Hand. Mazz.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
根莖粗長,扁圓柱形,有橫紋,似螞蝗狀,下側生多數鬚根。葉均基生;
葉柄長2-8.5cm,有疏柔毛;葉片革質,卵形、寬卵形或近圓形,長4-10cm,寬3.5-11cm,先端急尖或微鈍,
基部歪斜或寬楔形至截形,或一側心形,兩側不對稱,邊緣有鋸齒,兩面疏被長伏毛。
聚傘花序1-4(-7)支,骨1-5花;花序梗長6-28cm。被柔毛;苞片狹卵形至三角形,
被柔毛;花梗長5-30cm;花萼長約10mm,5裂至基部,裂片線狀披針形形,
邊緣上部有齒;花冠淡紫色或紫色,長4-6.5cm,外面疏被短柔毛,在內面上唇有2條縱毛,
花冠筒細漏斗,長2.5-3.8cm,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2,花絲基部被疏柔毛,
花葯相連,有髯毛;退化雄蕊2,無毛;花盤環狀;子房及花柱密被短腺毛,
柱頭2裂。蒴果長6-8cm,宇航局生短腺毛。種子紡錘形,長6-8mm。花期3-4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1000m的山地林中石上或岩石上、山谷溪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及貴州等地。
藥用價值
【藥理作用】抗菌作用:本品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
炭疽桿菌、乙型鏈球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和痢疾桿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性味】味苦;微辛;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行滯消積;止血活血;解毒消腫。
主痢疾;肝炎;小兒疳積;胃痛;吃力血;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