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硫磺島戰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硫磺島戰役(英語:Battle of Iwo Jima,日語:硫黃島の戦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與美國間爆發的一場戰役,自1945年2月19日戰鬥至3月26日。硫磺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較激烈的戰鬥,期間日本堅守硫磺島,但美軍最終還是將其攻破[1],戰役中美軍共犧牲6,821人,負傷21,865人,而日軍的23,786名士兵之中除了1,083人被俘之外,其餘全部陣亡。隨後美軍將該島建設為供戰鬥機起飛的機場,為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護航,大幅提升了對日本政治和工業核心的東京進行戰略轟炸之效率。

硫磺島戰役除了其戰鬥艱苦而成為著名的戰鬥外,還有美軍攝影師拍下了其士兵於該島的折缽山上豎起了星條旗的場景,這張照片廣為流傳,成為了繪畫雕塑和郵票的圖案。

背景

硫磺島是日本南方距離東京1080公里的火山島,呈東北、西南走向,長8公里,北部最寬處為4公里,東南部最窄只有800米。地理上隸屬小笠原群島的一部分。往南1,130公里是關島。島上大部分由鬆軟的火山灰土壤構成,保水性不佳,飲用水主要靠收集雨水為主;戰爭爆發前約有1千人左右的平民在島上以採掘硫磺或種植秀貴甘蔗為業。

1941年12月日美開戰時,小笠原群島中只有父島有駐軍;硫磺島的地位是在開戰後才逐漸提高,日軍駐島最早的原因為鞏固往南太平洋的空中航線,因此由日本帝國海軍派兵在島上開設機場。第一座機場(千鳥機場)位於折缽山東北方約2公里處,駐有20架軍機和1500位相關人員;此外還有電台、氣象站等輔助設施。

在經過美軍收復馬紹爾群島,以及在1944年1月,對加羅林群島的楚克發動毀滅性的空中打擊後,日軍高層開始重新評估情勢。所有的跡象顯示,美軍將會進擊至加羅林和馬里亞納群島。為抵禦美軍的行動,帝國陸軍與日本海軍欲建立一個環形防衛圈「絕對國防圈」,從加羅林至馬里亞納向北延伸到硫磺島,再到日本本土;以及從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向西延伸到帕勞群島、菲律賓。

1944年3月,日軍由小畑英良中將指揮的第31軍進駐了此防線內,以父島作為軍部駐地。在美軍攻下馬里亞納群島後,美軍開始頻繁派出轟炸機轟炸日本本土,硫磺島成為向日本本土發出預警的基地,這讓日本人得以做出更多防空措施。

雷伊泰島戰役[2]之後,硫磺島成為戰略上的重點:日軍戰鬥機利用硫磺島作為軍用機場,反擊美軍的B29轟炸機;且日本海軍也利用該島作為必要時的補給點。更有甚者,日軍於1944年11月-1945年1月,發動了對馬里亞納群島的空襲。美軍認為,若能奪下硫磺島即可消除這一威脅,並為日後登陸日本的行動做出準備;且B29轟炸機執行轟炸日本本土的任務時,距離過長且其需要戰鬥機的護航,而該島可做為P-51戰鬥機的基地,提供護航的功能。

美軍搶占硫磺島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消除日軍對美國轟炸機的預警能力
  • 消除日軍在硫磺島附近對美軍造成的隱患
  • 消滅硫磺島上的日軍,減少轟炸機經過這裡的損失
  • 為轟炸日本本土後受傷的飛機提供臨時着陸場
  • 為航程較短的護航戰鬥機提供補給
  • 打開進攻日本本土的門戶,消除後顧之憂

美軍很有自信的認為,只需一個禮拜就能奪下硫磺島。美軍並沒有注意到日軍正在構築複雜且深入的防線:日軍徹底放棄在過去慣用的,於灘頭迎擊美軍的戰術。日軍成功的準備讓美軍在戰後發現,多達數百噸的炸彈,多達上千輪的海軍重炮射擊,幾乎沒有給日軍帶來任何殺傷。

影響

前述由於硫磺島重要的地理位置,對此後美軍的軍事行動產生巨大的作用。轟炸機在護航戰鬥機的保護下可以在中低空轟炸日本本土的城市,大大提高了攻擊效率。奪取硫磺島之後,美軍迅速組織了東京大轟炸(3月10日),名古屋大空襲(3月12日)和大阪大空襲(3月13日),有效破壞了日本的軍需工業以及民生。至戰爭結束為止共有2251架受傷的B29在硫磺島降落。美軍以犧牲6,800人,傷2萬2千人的代價拯救了約2萬5千名B29機組成員的性命,光這一點也是相當偉大的勝利。此外,美軍在硫磺島戰役中的巨大傷亡也間接促成了美軍最終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決定。

視頻

硫磺島戰役 相關視頻

硫磺島戰役 日軍視角描述戰鬥的慘烈
硫磺島戰役:慘烈的戰爭,日軍最後的瘋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