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禪關策進

禪關策進》是明代雲棲寺沙門袾宏輯,列舉了很多古德精進禪修方法,是禪修必讀的珍貴之書。《禪關策進》前後二集。 前集又分二門。 第一門為諸祖法語節要,收錄筠州黃檗運禪師等諸祖師之示眾、普說,凡三十九條。第二門為諸祖苦功節略,由獨坐靜室至獨守鈍工,記諸祖參禪苦功消息,凡二十四條。

目錄

簡介

本書分前後二集。 前集又分二門。 第一門為諸祖法語節要,收錄筠州黃檗運禪師等諸祖師之示眾、普說,凡三十九條。 第二門為諸祖苦功節略,由獨坐靜室至獨守鈍工,記諸祖參禪苦功消息,凡二十四條。 後集題為諸經引證節略,由《大般若經》至《心賦》,揭示散見於諸經中學道修行之要略,凡四十七條。 全書總計一一○條,其中三十九條中有鹽宏所下之評語。 一卷。 明·雲棲鹽宏(1535~1615)著。 收在《雲棲法匯》卷十四、《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禪宗全書》第三十四冊。 鹽宏初閱《禪門佛祖綱目》,得知古尊宿刻苦參禪之軌範,複閱《五燈會元》等語錄集傳,遂擇取其中涉及參禪用心者凡百餘事,刪繁述要,輯為此書。又,由於當時正是看話禪隆盛之時,故本書所收集之語句,亦以南嶽下,尤其是元、明臨濟宗禪者之語句為多。 本書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附鹽宏之自序而刊行,並於崇禎八年(1635)重刊。 在日本,本書於明歷二年(1656),由僧鍾岱所初刻。後因白隱慧鶴(1685~1768)以此書為座右書而廣被閱讀,且由其弟子東嶺圓慈(1721~1792),於寶曆十二年(1762)重刻。 

禪關策進賞析

禪關策進 佛言。 自見宿命。 從無量劫。 往返生死。 其骨過須彌山。 其髓塗地。 可遍大千世界。 其血多於古今天下普雨。 但欲免斯生死之患。 晝夜精進。 求於無為。

評曰。 曰求道。 曰聞此微妙法門。 曰樂求大乘。 曰精存道奧。 曰求於無為。 如是精進。 名正精進。 不然縱勞形苦志。 累歲經劫或淪外道。 或墮偏乘。 終無益也。

菩薩本行經 直至成佛。 皆由精進。

彌勒所問經 佛語阿難。 彌勒發意。 先我之前四十二劫。 我於其後。 乃發道意。 以大精進。 超越九劫。 得於無上正真之道。

評曰。 釋迦以後進。 而頓逾四十二劫之先輩。 勤惰為之也。 經言。 貪著於名利。 多游族姓家。 彌勒之所以先學而後成者坐此。 則釋迦之棄名利。 入山林。 不親近國王大臣可知矣。 識之哉。

文殊般若經 一行三昧者。 應處空閒。 舍諸亂意。 繫心實理。 想念一佛。 念念相續而不懈怠。 於一念中。 即能見十方諸佛。 獲大辯才也。

般舟三昧經 九十日中。 不坐不臥。 假使筋斷骨枯。 三昧不成。 終不休息。 評曰。 以上二條。 俱指念佛。 而兼諸法門。 修淨業者。 不可不知。

四十二章經 夫為道者。 譬如一人與萬人戰。 掛鎧出門。 意或怯弱。 或半路而退。 或格鬥而死。 或得勝而還。 沙門學道。 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 不畏前境。 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評曰。 半路退者。 自畫而不進者也。 格鬥死者。 稍進而無功者也。 得勝還者。 破惑而成道者也。 得勝之由。 全在堅持其心精進勇銳。 學人但當一志直前。 毋慮退。 毋畏死。 前不云乎。 吾保此人。 必得道矣。 法華雲。 吾今為汝保任此事。 終不虛也。 佛既爾保。 何慮何畏。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常念大乘。 心不忘失。 勤修精進。 如救頭然。 評曰。 當勤精進如救頭然。 今叢林早暮持誦。 然誦其文不思其義。 明其義不履其事。 亦何益也。

寶雲經 以心繫心。   以心住心。   心專一故。   次第無間。   得定心故。   心常寂靜。

正法念處經 精勤修行則得見諦。 是故應當曠野寂靜。 一心正念。 離於一切多語言說。 一切親舊知識來去相見。

阿毗曇集異門足 假使我身。 血肉枯竭。 唯皮筋骨。 連柱而存。 若本所求勝法未獲。 終不止息。 為精進故。 應深受寒熱饑渴蛇蠍蚊虻風雨等觸。 又應忍受他人所發。 能生身中猛利辛楚。 奪命苦受毀辱語言。 評曰。 本所求勝法未獲。 終不止息。 即宗門所謂本參話頭。 不破誓不休歇之意也。

瑜伽師地論 六度初三是戒學攝。 靜慮是心學攝。 般若是慧學攝。 唯精進遍於一切。

大乘莊嚴經論 至心學道。 發大勇猛。 決趁菩提。

阿毗達磨論 菩薩於底沙佛時。 合十指掌。 翹於一足。 以一伽陀。 七日七夜嘆佛功德。 便超九劫。 評曰。 觀此則法集所稱。 一日精進。 勝百年懈怠。 信哉言乎。

西域記 脅尊者。 八十出家。 少年誚曰。 夫出家之業。 一則習禪。 二則誦經。 而今衰老何所進取。 尊者聞而誓曰。 我若不通三藏經。 不斷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脫。 終不以脅至席。 乃晝則研習教理。 夜則靜慮凝神。 三年悉證所誓。 時人敬仰。 號脅尊者。 評曰。 矍鑠是翁。 足為懈怠比丘激勸。 當知今人。 豈但八十。 縱饒直抵期頤。 尚須努力修進。

南海寄歸

善遇法師 念佛四儀無間。 寸陰非空。 計小豆粒。 可盈兩載。

法苑珠林 陳棲霞寺沙門惠布。 居寺舍利塔西。 經行坐禪。 誓不坐臥。 徒眾八十。 咸不出院。

觀心疏 夫欲建小事。 心不決志。 尚不能成。 況欲排五住之重關。 度生死之大海。 而不勤勞。 妙道何由可具。

永嘉集 勤求至道。 不顧形命○晝夜行般若。 生生勤精進。 常如救頭然。

溈山警策 研窮法理。 以悟為則。    評曰。 則准也。 以悟為準的也。 即宗門謂參禪到甚麼處。 是歇工處。 今言大悟乃已。 不悟不已也。

淨土懺願儀 若坐若行。 皆勿散亂。 不得彈指頃念世五欲。 及接對外人語論戲笑。 亦不得託言延緩放逸睡眠。 當於瞬息俯仰。繫念不斷。

法界次第 倍策精進。 勤求不息。 是名精進根。

心賦 堅求至道。   曉夕亡疲。   不向外求。   虛襟澄慮。   密室靜坐。   端拱寧神。

評曰。 靜業弟子。 莫見不向外求。 密室靜坐之說。 便謂不必念佛。 須知念字從心。 佛即自己。 以自心念自己。 烏得為外求也。 況念之不已。 則成三昧。 靜密孰加焉。

禪關策進(終)


重刻禪關策進後序

古人曰。 明窗下古教照心。 僧堂前坐禪辦道。 猶如車兩輪。 始可與祖意相應也。 大凡無照心之辦道。 必止小見。 彼二乘外道並惡知識類是也。 無辦道之照心。 悉落學解。 今教律神儒及祖師禪。 蓋不出之也。 是故如真正道人。 以正坐禪研究根塵。 以真古教精煉定慧。 況至鞭策怠慢激發中止者。 佛祖先鑒。 可仰以依行矣。 吾闡提老翁。 自從幼聞泥犁苦境頻求解脫已來。 祈神誓佛。 水火不怖。 責身苦心。 寢食稍廢。 一朝見法華經因緣譬喻之說。 錯為不足取。 失力三四年也。 十九歲復在禪叢眾寮。 因見岩頭和尚末後為賊害。 大叫一聲聞數里外。 又大失志。 以為現在之害尚不能轉。 況於泥犁耶。 古人秀逸者已如是。 則我輩何得免脫。 嗟呼佛法虛誕。 參禪無實。 僧也俗也。 我進無所期。 退有所羞焉。 於是改志放意。 惡見日加。 次年至濃之瑞雲。 從事馬翁。 與溫馬山輩結伴。 互論詩文。 一日閒坐之次。 翻然思曰。 身僧而嗜俗事。 志俗而預僧倫。 大丈夫恁麼打過亦有不保處。 時當曬書之節。 內外經籍堆在堂上。 翁竊往禮拜。 懇禱曰。 儒佛老莊諸家之道。 我以何為師。 願護法天龍。 示我於正路。 閉目良久。 任手把著。 得一小冊。 名禪關策進。 頂受披之。 即撞著引錐自刺章。 且其考記曰。 昔慈明在汾陽時。 與大愚琅玡等六七人結伴參究。 河東苦寒。 眾人憚之。 明獨通宵坐不睡。 自責曰。 古人刻苦。 光明必盛大也。 我又何人。 生無益於時。 死不知於人。 於理有何益。 即引錐自刺其股。 翁至此志氣憤激。 如吞醍醐。 遂乞求其書於馬翁。 常為照心辦道之友。 行住相隨。 自是踏開岩頭丑面目。 根塵剝落。 觸著道鏡惡毒手。 見知喪盡。 年過不惑。 見徹鷲嶺之藏秘。 齡近耳順。 闡揚龍峰之家私。 其道走殺天下衲僧。 其德驚動王侯士庶者。 皆出於他囊中所貯一個之策進者歟。 是故翁常贊慈明語。 誡學者曰。 老僧少時。 日三復此語。 而不及也。 今老焉止哉。 又曰。 雲棲一生之文字。 但此書有補吾宗。 汝等他日功有餘力。 再刊行之。 以報祝融之恨。 雖然此書間以念佛參究自己。 是則是甚奪衲僧穎氣。 落往生門者不少。 若依老僧意。 一齊削去可也。 何故。 獅子不食雕殘。 猛虎不餐伏肉。 往生一機還他淨家。 衲僧門下實智尚不要。 何況假名耶。 驅耕夫之牛。 奪飢人之食。 始可以為真參詳而已。 客歲辛巳冬。 參學虎上座與同友二三子。 戮力欲補翁志。 便有林氏渡氏等之檀信。 遂舍淨財。 王成其議。 於是請予於加數語以辦來由。 仍記先所親聞事實許多。 遠傳之不朽雲。   寶曆十二年龍集壬午孟正月   住豆之龍澤東嶺頭陀圓慈恭書  [1]

參考文獻

  1. 禪關策進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2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