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鼓樓第一中心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福州市鼓樓第一中心小學福州市鼓樓第一中心小學創辦於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是一所秉承傳統、享有盛譽的百年名校。兩院院士田昭武、李幼平、林惠民、許榕生的少年時代在這裡求學,前世界羽毛球冠軍張強在這裡起步揮拍,省十佳少先隊員鄭路暢、王晶在這裡成長。學校連續九屆被授予福建省「文明學校」等。
目錄
規模及設施
作為省重點小學之一的鼓一小占地面積5676平方米,建築面積7454平方米,學校設有電腦室、語音室、電教室、科技室、自然實驗室、體育室、音樂室、美術室、階梯教室、閱覽室、圖書館、羽毛球館、藝術廳、游泳池等,並配套了多媒體電教設施、七頻道校內有線電視,現代化教育教學設施一應俱全。
辦學思想
作為省重點學校之一的鼓一小,努力按照「三個面向」的辦學方向,積極落實素質教育,向創辦現代化的一流學校邁進。
一流的教育設施
學校占地面積5676平方米,集學園、樂園、花園為一體,電腦室、語言室、電教室、勞技室、體育室、藝術廳、圖書館、羽毛球館、游泳池、梯形教室、音樂室、美術室等與之配套的現代化教育教學設施設備一應俱全,以德的氛圍、智的啟迪、體的設施、美的情調的環境氛圍,使每個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一流的領導、教師隊伍
隊伍建設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實踐活動中,鑄造了師德師魂。思想素質優良、業務功底紮實的教師隊伍中,黨團員占半數以上,他們有小中高教師、全國優秀教師、有省莊重獎校長、省「優秀教育工作者」、 「優秀輔導員」、 「師德之星」、 「教壇新秀」、「先進班主任」、市「勞動模範」、 「十佳班主任」、 「先進標兵」、區「十佳青年」等一批先進人物。有全國思想課一等獎、全國音樂教師全能一等獎、省電教優質課一等獎的獲得者,還有在省、市、區脫穎而出的青年教師。
一流的教育工作
學校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結合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和兒童的認知水平,開展了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這一系列德育活動,被省、市電視台、中國教育報、中國少年報、福建教育、福建日報、福州晚報等新聞媒體頻頻報道推廣。學校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工作,以「規範加特色,合格加特長」為辦學目標,以教科研為先導,進行「規範活動課程」、「環境教育」、「學科『優質減負』素質教育目標」「小學生素質報告單」等一系列素質教育改革實驗。其中《優化教育環境、規範活動課程、促進全面發展》、《寓公德培養於環境教育之中》兩項素質教育課題分別被中國教育研究會全國實驗研究會評為優秀成果獎。學校積極開展教改實驗,學校制定了特色學校遠景規劃。教育教學改革與實驗課題,形式活潑,《課內促主動,課外促自主》課題,已被國家教育研究會定為國家級課題。在學科素質教育研究探索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法教法結合,引導學生會學,重視培養自學能力、學習習慣和動手操作能力,改革考試考查的內容、形式、頻率,將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放在課堂教學改革上。
一流的學生
畢業生上合格率、優秀率均連年達到與超過省標要求,接收中學十分滿意。在校學生不但在學業上有長進,興趣特長有發展,還學會了下棋、游泳、跳動集體舞、打羽毛球,有的年級學生還會打電腦他們不但講禮儀懂禮貌,還會自編自導晨會節目,還會介入管理學校,進行值周活動。一批學有特長的學生在成長。
一流的集體
學校先後獲得者得主要榮譽有「全國雙有活動先進集體」、「全國少先隊紅旗大隊」、「全國中小學生讓精神世界更美好讀書活動先進單位」、「全國教育實驗研究會課題研究一、二等獎」、「全國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單位」、「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委員會先進實驗先進學校」、「全國中小學生學歷史知國情知識競賽組織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先進家長學校」、「全國基礎教育[1]中小學生美術書法大賽團體特等獎」、「第六屆全國中小學生繪畫書法作品比賽組織指導工作先進指導獎」、「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學校」、「福建省雙文明單位」、「福州市雙文明先進單位」、「、「福建省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福州市德育工作先進單位」,還被市政府授予「世界冠軍搖籃」稱號。
校規校訓
校風:勤奮 遵紀 團結 活潑
學風:勤學 好問 善鑽 精思
教風:嚴謹善教精益求精團結協作 熱愛學生
學校榮譽
先後獲得 「全國綠色學校」、 「全國少先隊紅旗大隊」、「全國先進家長學校」、 「福建省雙文明單位」、「福建省校務公開示範校」等榮譽。還被市政府授予「世界冠軍搖籃」稱號,湧現了第三屆「全國百名優秀校長」、「全國優秀教師」、「省師德之星」、「省優秀教育工作者」、「省學科帶頭人」、「市十佳校長」、「市勞動模範」、「鼓樓區名師』等一批優秀教師。
2018年5月28日,入選中共福建省委文明辦「福建省首屆文明校園[2]」候選名單。
視頻
福州市鼓樓第一中心小學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基礎教育:要「人」,還是要「才」? ,搜狐,2016-12-31
- ↑ 教育部 中央文明辦關於深入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活動的實施意見 ,中國教育部,2015-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