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成立於1959年,原為中國科學院華東亞熱帶植物研究所(04單位4111部),現隸屬廈門市科技局,是福建省專門從事熱帶亞熱帶植物生理、生化、生態研究及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機構,屬公益型事業單位,法定辦公地址為廈門市嘉禾路780—800號。本所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在職職工83人,研究員[1]4人,副研究員21人,助理研究員41人,博士8人,碩士24人。植物學專家何景首任所長,着名園藝學專家、原福建農學院院長李來榮教授及着名植物生理學專家、原中國植物生理學會常務理事黃維南研究員和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理事、園藝學專家蘇明華研究員歷任所長。邱曉暉高級工程師現任所長。

機構設置與研究方向

全所組織機構由產業技術研究開發、研發服務及行政後勤三大模塊組成。下轄廈門華僑亞熱帶植物引種園及廈門亞熱帶植物科技開發公司二個獨立法人單位。

產業技術研究開發模塊:設立植物化工產業技術、生物育種產業技術與園林園藝產業技術三個研發部。與華僑大學和福建省農林大學建立2個研究生工作站。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委託單位和科技部對台科技交流合作基地。管理運行廈門市重大科技服務平台「閩台(廈門)花卉高科技園」。在建廈門市重大科技平台項目「海西植物天然產物提取純化中試基地」。籌建「藥用植物生物技術育種研發平台」和「廈門市都市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主要從事植物分子生物學[2]、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理論基礎研究;亞熱帶經濟植物資源及天然產物深度開發利用;分子水平種質親緣鑑定;集合分子雜交、細胞雜交、組織培養、理化誘變、人工雜交等技術手段進行新品種研發;亞熱帶經濟植物新品種引種馴化與應用;花卉、亞熱帶果樹及藥方藥材種苗培育推廣和相關實用技術開發;園林植物在城市綠化工程中的應用;觀賞植物品種展示與交流;經濟植物良種微機化控制快速繁育新技術及省、市、區植物科普基地建設。

研發服務模塊:由分析測試實驗中心及信息研究中心2個技術支撐平台組成。建設與運行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生理生化公共實驗室、廈門市亞熱帶植物生理生化重點實驗室和省級計量認定實驗室。該模塊為全所科研與開發工作提供高端儀器設備、檢測分析技術和研發動態分析等技術支撐與服務。

行政後勤模塊:由黨務、行政辦公室組成,為本所科研開發、人才培養、對外技術培訓等提供全方位後勤服務。

研發條件

全所設立分子生物學、細胞工程、組織培養、植物生理、生物化學、農業化學、病蟲害防控、植物基因庫8個專業實驗室及1個實驗測試中心。實驗室面積3000平方米,配備大型儀器設備60台(套),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氣質聯儀、紅外光譜分析儀、等離子發射光譜分析儀、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熒光分光光度計、薄層掃描儀、雙向電泳儀、核酸蛋白檢測儀、低溫高速離心機、光合呼吸分析儀、梯度PCR、凝膠成像系統、分子雜交爐、系列熒光顯微鏡、冷凍乾燥機、微波消解儀、智能人工氣候箱、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等。同時建有5000平方米數字化環境控制溫室。收藏植物干標本3萬份,園區收集活體植物近千種。圖書館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藏書3萬多冊,現有中文期刊180多種,外文期刊14種,開設電子閱覽室。主編公開發行刊物《亞熱帶植物科學》,開設「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網站」(www.fjisb.com)。

科技成果

近15年來,本所先後承擔並完成國家、省、市科研項目118項。建所以來取得各類科技成果80多項,獲各級政府部門科技成果獎88項次,其中國家級科技成果獎7項次、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0項次、市級科技成果獎41項次。發表各類論文2000多篇,出版科技專着65部,申請專利技術18個,擁有3件有效專利。2004年,1人獲福建省傑出科技貢獻獎。科技人員通過自主研發及合作研究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如「橡膠樹在北緯18°-24°大面積種植物技術」獲國家發明一等獎;「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對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影響的綜合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及中國高等植物檢索表」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豆科樹木共生固氮生態生理及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植被」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固定化細製備6-氨基青黴烷酸新工藝研究」獲國家發明三等獎;「柑桔營養診斷及施肥技術研究」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維生素C兩步發酵新工藝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耐鹽鹼保水劑的研製和在農林業上的綜合應用」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馬來西亞番木瓜優良新品種引進及其栽培技術研究」獲廈門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在豆科樹木共生固氮、亞熱帶果樹營差診斷、福建植物資源分類、抗寒生理與實用技術、南方藥材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取得一批國內領軍水平的科技成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