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離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基故里(美景圖)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離戰》乃取「離間」之義,旨在闡述如何採用離間之計以配合軍事鬥爭的問題。

它主張,在對敵作戰中,應該隨時注意捕捉和利用敵國君臣之間的裂痕,派遣間諜進行離間,擴大和加深敵人內部矛盾,然後以精銳部隊乘隙攻擊之,就能達成戰勝敵人的企圖。篇中所引「親而離之」,系孫子所論用兵「詭道十二法」之一,其意思是,對內部團結的敵人,要設法離間分化它。以離間為策略手段來破壞敵人的內部團結,目的在於為我戰勝敵人創造可乘之機和有利條件。《離戰》選自明朝劉基的《百戰奇略》。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是明代軍事著作,作為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1]而問世,這無論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後,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從其產生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並一再刊行,廣為流傳。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應當密切注視和利用敵國君臣關係中的矛盾,適時派遣間諜去離間他們。倘若敵國君臣之間相互猜忌不協,我便乘隙以精銳部隊進攻它,必定能夠實現戰勝敵人的目的。誠如兵法所說:「對內部親密團結的敵人,要用離間計去破壞他們。」

戰國時期,在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國大將樂毅率領燕軍及秦、魏、韓、趙等多國軍隊進攻齊國,攻破齊都]]臨淄]],齊湣王被迫逃往莒城。燕軍獲悉齊泯王在莒城後,立即調集兵力合圍莒城。此時,楚國將領淖齒率軍援救齊國,因此而被齊湣王任為國相。淖齒打算與燕將樂毅平分齊國土地,於是抓住齊湣王在歷數其罪狀後便把他殺掉了。但齊國將士仍然堅守莒城和即墨,以抵抗燕軍進攻,致使燕軍幾年沒能攻克二城。燕將樂毅只好率軍繼續圍城。這時由於即墨守城將領戰死,該城軍民共同推舉田單為將軍。不久,燕昭王病死,其子惠王即位,他在作太子時曾與樂毅發生過矛盾。田單了解到這一情況後,就派人到燕國施以離間之計,揚言說:「樂毅因與燕國新王有矛盾,害怕被惠王殺頭而想聯合各國軍隊稱王於齊國,只是齊國人心尚未歸附,所以他便暫緩進攻即墨以等待齊人歸順。現在,齊國人唯一擔心的,是怕燕國派遣其他將領來代替樂毅,那時即墨將會變成一座殘破城邑了。」燕惠王聽到這個謠言後竟信以為真,於是便派遣騎劫取代了樂毅。樂毅無奈便逃往趙國,燕國將士從此產生不和。其後,田單找來一個士卒詐稱是神師出世佐助他作戰,並採用「火牛陣法」,大敗燕軍,收復齊國失地七十多座城邑,又去莒城迎接齊襄王回到都城臨淄。

原文

凡與敵戰,可密候鄰國君臣交接有隙,乃遣諜者以間之。

彼若猜貳,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曰:「親而離之。」①

戰國周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將樂毅②並將秦、魏、韓、趙之師伐齊,破之,湣王出奔於莒③。燕軍聞齊王在莒,合兵攻之。楚將淖齒將兵救齊。因為齊相④,欲與燕將分齊地,乃執湣王數其罪而誅之。復堅守莒城、即墨⑤以拒燕兵,數年不下。樂毅並圍之,即墨大夫戰死,城中推田單為將軍。頃之,〔燕〕昭王薨,惠王立,為太子時與毅有隙。田單聞之,乃縱反間,曰:「樂毅與燕新王有隙,畏誅欲連兵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唯恐他將來,即墨殘矣。」燕王以為然,乃使騎劫代毅。毅遂奔趙,燕將士由是不和。單乃詐以卒為神師而出之,列火牛陣大破燕軍,復齊七十餘城,迎襄王自莒入臨淄。

注釋

①親而離之:語出《孫子兵法·計篇》。

②樂毅:戰國燕名將。燕昭王時,任上將軍,封昌國君。昭王死後,惠王輕信謠言,以騎劫取代樂毅為將,樂毅被迫逃往趙國。

③莒:周代所封諸侯國名。故址在今山東莒縣。

④齊相: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齊祖」,今據史校改。

即墨:戰國齊邑。故址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作品介紹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是明代軍事著作,作為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2]而問世,這無論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後,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從其產生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並一再刊行,廣為流傳。明弘治十七年陝西布政使司左參政李贊,稱該書是「極用兵之妙」,在兵家視之。

《百戰奇法》是中國古代分條論述戰法的兵書。約成書於北宋末。明崇禎本《韜略世法》稱該書為南宋末謝枋得編輯,原作者已不可考。清雍正後被更名為《百戰奇略》,題明劉基撰,實系清人偽托。現有明刻本存世,10卷,3萬餘字[3]


視頻

離戰 相關視頻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一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概述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二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