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秀才(紀昀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秀才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秀才》中國當代作家紀昀清的散文。

作品欣賞

秀才

這個傳統的山東名吃,還有一個堅貞的愛情故事。在沂蒙山下,聰明、漂亮姑娘黃妹子和梁馬小伙子,情投意合,一個非君不嫁,一個非卿不娶。黃妹子有個狡黠刁鑽、見錢眼開的繼母,嫌貧愛富,背地裡接受了富家人的錢財,答應把黃妹子嫁過去。黃妹子死活不肯。黃母見狀設下了毒計,讓梁馬來黃家溫習功課,說等梁馬考取了功名後,再和黃妹成親。黃母說:「書房和文房四寶,我都給你預備好了,你看還需要什麼嗎?」梁馬說:「只要有書有筆,其他什麼都不需要了。」黃母一聽,急忙高聲對家奴們說道:「你們聽到沒有,他只要紙和筆,其他什麼都不需要,真是個有志的好兒郎啊!」這樣梁馬就搬進了書房,埋頭讀起書來。讀到中午,不見有人送飯來,到了黃昏,依然沒人送飯來,梁馬只好走出書房去看,但小院門口守着一個家奴,不許他出去,梁馬只好再回書房等,直等到月亮西斜,仍不見送飯。梁馬恍然大悟,上了黃母的惡當:黃母正是要餓得梁馬挺不住,讓他逃跑,再誣賴偷錢偷物,敗壞名聲,從而讓黃妹子死了對梁馬的心。

黃妹子知道後,又急又氣。急中生智,烙了一疊很薄很薄的白餅,將餅切得方方正正,看起來就如同白紙一樣,讓丫環給梁馬送去。在小院門口守門的家奴喝住:「老夫人有令,只許送進紙筆。」丫環答道:「正是送紙。」家奴一看,果然是一紮白紙,就放丫環進了院。梁馬接過這些白紙,只聞得一股香味撲鼻而來,定神仔細觀察,原來是餅啊!梁馬當即吃了個飽,十分佩服黃妹子的機智。靠着「白紙」,梁馬潛心讀書。三天過去了,黃母看梁馬依然心平氣和地讀書寫文章,更是惱火,惡狠狠地吩咐家奴再餓梁馬三天。

黃妹子在「筆」字上打起了主意,大蔥剝淨剪葉去根就像筆,丫環給梁馬送一捆筆去。家奴見是筆,只好放行。梁馬吃着「紙」和「筆」,溫習着功課,身體沒有瘦弱下去,精神日見健旺。三天過去了,黃母聽家奴說:梁馬不但未跑,而且精力充沛,每天不停地看書。黃母根本不相信:「難道他喝風嗎?」而家奴說道:「不是喝風,而是把紙和筆都吃了!」黃母十分疑惑,忙叫家奴帶她去看。她們偷偷摸摸地來到書房窗外,戳破窗紙只見梁馬用紙卷着筆,大口大口地吃得正香呢。黃母真不相信世上還有這種奇事,忙將梁馬喚到正房,詳加詢問,梁馬吃了一回虧,當然不把真情相告,反而裝得煞有介事似地說道:「在下九歲的時候,曾有一位仙師教我點石成金法,我只要把紙、筆輕輕一點,就馬上變得香噴噴,成為可口的食品。不過仙師也囑咐我,在沒有取得功名之前,只能試點一次,等到中榜之後,方才可以隨心所欲。」

黃母一聽。梁馬即有仙人相助,日後必是大富大貴之人,就換了一副面孔,笑嘻嘻地對梁馬懇求道:「賢婿啊,到了那時,可千萬不能忘記你岳母啊!」梁馬又是好氣,又是好笑,不無嘲諷地對黃母說道:「當然,當然,到了那時,我還要盡力報答您的恩情呢!」黃母聽了,笑得眼睛都快眯成了一條縫,忙叫人退了富人家的親事,從此對梁馬敬如上賓。

梁馬果然中了狀元,把黃妹子接到了京城,夫妻二人還不斷重溫着吃「紙」吃「筆」的那段生活。這個美滿的愛情故事,很快就傳揚了開來,從此,煎餅卷大蔥的吃法,也就在民間流傳開了,沂蒙山區的煎餅卷大蔥也就越做越有名。那一帶的婦女都有一手好手藝,那一帶的人也都個個喜歡吃。只是丈母娘怎麼也不肯做煎餅卷大蔥給新女婿吃。一種小小的食品,也充分流露了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

山東臨沂地區的煎餅歷史悠久,相傳孟姜女哭長城所帶的食物就是煎餅。臨沂煎餅以薄而香出名,種類多樣,廣為人知的煎餅卷大蔥,便是當地的特色。清代大文豪蒲松齡曾這樣描述樓德煎餅:「圓如望月,大如銅錚,薄如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該鎮生產的煎餅,主要以純玉米為原料,酥軟可口,色澤金黃,口感賣相俱佳。逐步開發出香蕉、菠蘿等口味,廣受歡迎的山東濟南「糖酥煎餅」,餅薄如紙,香酥甘甜,曾為宮廷供品,現為居民普遍喜用的食品。在山東臨沂一帶上學的孩子有句趣話:「麥子煎餅卷雞蛋,不給我吃俺不念。」在滕州有這樣的民諺:「煎餅卷辣椒,越吃越添膘。」

在山東泰安,唐朝時就已經有了煎餅。相傳黃巢起義軍駐紮在泰山,當地百姓就曾以煎餅勞軍。現泰城東羊樓村范家老戶在1967年拆除古坯牆時,曾發現一份明萬曆年間的「分家單」,內有「鏊子一盤,煎餅二十三斤」的記載。泰安地區樓德鎮有「中國煎餅第一鎮」美名,樓德鎮的煎餅,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山東泰安流傳着「吃煎餅一張張,孬糧好糧都出香。又卷豆腐又抿醬,個個吃得白又胖」的民謠。這個民謠形象地說明了煎餅在泰安人心目中的獨特地位,有名的「煎餅卷大蔥」,也成為如今泰安旅遊產品中的一道特色小吃。馮玉祥在泰山時,處處體察民情,經常到山上的三陽觀去吃煎餅,對其產生了濃厚興趣。為了方便,他的伙房也有爐鏊,自攤煎餅。有一天,他去伙房慰問炊事員,看見攤焦的煎餅上的焦痕像個文字,他靈機一動,立即派人去鐵匠鋪定做一個攤煎餅的鏊子,並讓鐵匠在鏊子中間鑿上他寫的四個隸書字——抗日救國。做好後,伙房用它攤出的煎餅,果然中間顯出「抗日救國」四個大字。從此,馮玉祥招待客人都擺上這種煎餅,藉以宣傳抗日救國。抗日戰爭期間,馮玉祥出任軍政要職,轉戰各地,招待客人也都少不了這種煎餅。他還寫了一本《煎餅——抗日與軍食》的小冊子,詳細介紹了製作煎餅的方法和營養價值。實際上,在後來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煎餅確實發揮了很大作用。泰安煎餅創製年代無考,明代已成家常便飯。以玉米、高粱、穀子、地瓜乾等粗糧為原料,經過粉碎泡糝、磨細成糊、攤於鏊子上邊刮邊烙,烙熟即成。質地細薄,水分少,耐久儲,香酥可口。據檢測,泰安煎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澱粉、粗纖維、碳水化合物、胡蘿蔔素、鈣、磷、鐵、鉀及人體所需的各種氨基酸、維生素,因其原料都帶皮殼,含粗纖維多,能夠清除體內垃圾,具備排毒養顏的功效,還能促進血液循環降血脂,健脾養胃促進消化。2013年,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公告,岱嶽區徂徠鎮「泰安煎餅」正式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山東日照著名漢族小吃煎餅食用方便,便於保存。餅薄如紙,色調微黃,質細香甜,柔軟可口,營養豐富。尤其以小麥為原料製作的煎餅,配以鮮嫩豆腐和辣椒,更是美味可口。

「關中煎餅」是陝西省一款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風味食品,其特點是鬆軟滑爽,面菜合食,味道和諧,芳香宜人。春夏之交關中人家常善做煎餅,調劑初春、冬日之飯食單調。夏天,關中人最愛吃煎餅。夏日天長,農村午飯習慣吃麵食,吃畢後「歇晌」,關中人稱烙煎餅為「攤煎餅」。用上好關中產小麥面,加水調成糊狀,少許精鹽、鹼、韭菜、鮮花椒葉切碎撒入麵糊中待用。關中農村傳統的攤煎餅,爐灶用農家土灶,麥秸火最為適宜,講究用麥秸火,而且最好是用當年的新麥秸。麥秸火柔而均勻,烙出的煎餅不焦不糊,不生不老最佳。炭火太硬,容易烤糊烤焦,而且不易平均分配火力,麥秸火正好可以避免這些缺陷,屬於微火,加之是就地取「柴」,用起來十分方便。煎餅配菜多有醋溜洋芋絲、炒雞蛋、黃瓜切絲、炒粉條、醋溜綠豆芽、雞蛋炒青辣子、豇豆炒肉末等,調料汁:油煎蒜泥、油潑辣子,醬油、香醋、香油調成汁。吃時攤開煎餅,將以上配菜捲入煎餅中,沾着調料汁食用,或者簡單一些,蘸上油潑辣子蒜水,亦十分有味。還有的人乾脆什麼也不要,拿起便吃,方能品出濃厚傳統關中家常飯風味,倒也突出了煎餅的本來味道。

東北有一句歇後語:「賣煎餅的賠本——攤大了。」說的就是煎餅的厚度,攤煎餅的最高境界是其薄如紙,其色透明,麵糊均勻,火候恰當。當地人說,攤煎餅是一門手藝活,關鍵在於火候的把握和刮板的使用上,恰到好處的火候,就會使烙出的煎餅奇香無比,鬆脆正好,刮板是掌控着煎餅的薄厚程度。攤煎餅的材料一般用玉米、高粱米、小米等,用小磨磨碎,和成粥狀,發上幾天,待有微微的酸味,便可上烙鐵開攤。攤煎餅的鏊子更是有講究,是一塊帶三足支起的生鐵,鐵片中間微凸,下可升火加熱,待到中火紅鐵黑幽幽的顏色時,用勺子盛一勺麵糊,澆在加熱的鐵上,用刮板一刮,輕輕冒起熱氣,稍等片刻,煎餅就成了。

[1]

作者簡介

紀昀清,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