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曉·秋色已飄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旅遊攻略 的圖片

秋曉·秋色已飄零》是北宋詩人李廌的作品之一。

李廌(1059-1109)字方叔,號濟南先生、太華逸民,又以壟西匹夫自稱,諡號超曠文子。祖先從鄆州(今山東鄆城縣鄆州)遷徙華州(今陝西華縣),故為華州人。李廌出生在一個士大夫[1]家庭,祖父為乾州使君,祖母名邊。父親李惇(憲仲)與蘇軾同年,而且還是同科進士,母親名叫馬。但是李廌的親人去世都比較早,在宋英宗治平元年,李廌六歲的時候父親也離他而去,所以李廌寄居在叔父家裡,並跟從叔父學習,叔母王氏對李廌照顧得很周到,李廌深為感激。

李廌家從祖先便傳以家法,家教比較嚴格。李廌從小便能自覺刻苦學習,年齡稍大一點,就因為有學問在鄉里小有名氣。十九歲的時候寫《題郭功甫詩卷後》七言六十韻,洋洋千言縱論當代詩壇,筆鋒凌厲,不受任何依傍,具有一種開拓的性質,對了解歐陽修以後的詩壇,很有意義。

秋曉·秋色已飄零

治世思想

李廌才華橫溢,名稱當時,以兼濟天下為己任,並素稱有經世之策。「胸中經綸策,偃蹇未獲試」「平生經世策,寄食不資身。」並且有很強烈報國之心,「著書十萬餘言,常懷忠憤。謀已甚拙,許國唯堅。」甚至泥固到了「痴」的地步,「有客性不羈,謂我何泥固。太上立德次立功,痴兒乃為功名誤。」喜論古今治亂,《兵法奇正論》《將才論》《將心論》或論用兵之術,或談選將之標準、將之高下,辨而中理,見解深刻。《聖學論》勸君主學《詩》、《書》、《禮》、《易》、《春秋》勸君主學聖人之學以治國家,而心非新經義學說。《薦舉論》論薦舉賞罰分明,客觀公正,嚴而可行。這些都很好地體現了李廌的治世思想,《慎兵論》認為用兵當慎,以民為本,體恤民情,達情達理。元祐求言,上《忠諫書》《忠厚論》並獻《兵鑒》二萬言論西事。朝廷擒羌酋鬼章,將致法,廌深論利害,以為殺之無益,願加寬大,當時韙其言。

李廌以文受知於蘇軾,成為蘇門骨幹,並一生對恩師推崇備至,受蘇軾影響很深。推崇蘇門之學[2],對當時盛行的新經義學說很不滿,其詩,其文,及筆記小說《師友談記》多有論及。

李廌懷經世之志,渴望建功立業,年少時頻游巨公之門,亦多聞罷黜。元祐三年和元祐六年兩次應試不第,加上對當時政治環境的不滿,獨善其身的思想便逐漸占了上風,再加上年華早衰,貧病相伴,「運乖生事拙,貧病壯心遠」與很多北宋典型的文人一樣,從對建功立業的渴望轉向內心自我人格的修煉。「一落功名想,誤落塵土污。華顛發先縞,黧面顏色故。惟有炯炯心,從昔常自悟。」秉一生才華,中年即絕進取意,歸耕潁川。以孟浩然相比類,將致仕之懷寄托在山水之間,以求心靈的安寧和平靜。

視頻

秋曉·秋色已飄零 相關視頻

宋之韻第八集 蘇門學士
8.宋代文學常識(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