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水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秋水仙學名Colchicum autumnale),屬於秋水仙科秋水仙屬,生物鹼秋水仙素就是因是從本植物首次萃取出而得名。

原產於地中海沿岸,中國亦有栽培。喜歡乾燥、通風、陽光明媚的環境,以及疏鬆透氣、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弱酸性或中性土壤(pH值6.1-7.5),生長適溫18-25℃。秋季多雨季節,花葯容易被黴菌侵襲。如土壤中長時期水漬,鱗莖也容易腐爛。所以,要及時採取防雨防澇措施。

形態

多年生草本,地下具有卵形鱗莖。它的這種鱗莖,有的直徑可長至6厘米以上。 球根花卉,球莖卵形,外皮黑褐色。莖極短,大部理於地下。葉披針形,暗綠色,長約30厘米。每開花1-4朵,花紡形,開放時漏斗形,淡粉紅色(或紫紅色),直徑約7-8厘米:雄蕊比雌蕊短,花葯黃色。蒴果,種子多數,呈不規則的球形,褐色。8-10月開花,翌年春天長葉。秋季先開淡紅色花,很美麗,第二年春天長出線形暗綠色葉子。

秋水仙的葉枯萎一段時間後,花梗才會從地上長出。

藥用毒性

  • 藥用:秋水仙的鱗莖可以入藥,味苦,性溫,有毒;具有散寒、鎮痛、抗癌;主治癌症、痛風(但其治療指數很低);也用於肝炎和肝纖維化的治療。[1]
  • 毒性:搜集者常將秋水仙誤當作可食用的熊蔥,因為兩者未開花時外形十分相似,開花後秋水仙花朵的外形又極似番紅花。但是,秋水仙全株含有劇毒的生物鹼秋水仙素,其中以球莖含量最高,因此有致命危險。秋水仙素的中毒症狀與砷中毒症狀有些類似,而且沒有解毒劑。秋水仙素常用於誘導植物細胞發生多倍性

滅絕威脅

2008年1月18日,有120個國家參與的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稱:「400種藥用植物因過度開採和森林採伐而受到滅絕的威脅,對未來發現治癒疾病的方法造成了威脅。」這些植物包括紅豆杉(樹皮中所含的紫杉醇用來治療癌症)、麗杯角屬Hoodia,產自納米比亞減肥藥來源)、半數木蘭屬物種(中藥中被用於治療癌症、智力衰退和心臟病的歷史達幾千年之久)和秋水仙(用於治療痛風)。聯盟並發現全球有50億人因傳統醫學的保健作用而得益。[2]

參考文獻

  1. 武謙虎主編.常用治療肝病中藥 第2版[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4.01,第448頁
  2. Medicinal plants 'facing threat'. BBC News. 2008-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