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圖片來自搜狐網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一首五言詩。這是一首正面描寫和歌頌冶煉工人的詩歌,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古典詩歌中較為罕見,因而極為可貴。詩前二句呈現出一幅色調明亮、氣氛熱烈的冶煉場景;後二句轉入對冶煉工人形象的描繪。詩人以粗獷的線條,略加勾勒,便使冶煉工人雄偉健壯的形象躍然紙上。

原文

李白〔唐代〕

爐火照天地,紅星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寒川。

譯文

爐火熊熊燃燒,紅星四濺,紫煙蒸騰,廣袤的天地被紅彤彤的爐火照得通明。

煉銅工人在明月之夜,一邊唱歌一邊勞動,他們的歌聲打破幽寂的黑夜,震盪着寒天河流。

賞析

  在這首詩里,詩人飽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勞動者的頌歌,這在唐詩中是不多見的,因而彌足珍貴。

  爐火,舊注有的解釋為煉丹之火,有的說是漁人之火,這些說法都不妥當。清人王琦認為是冶鑄之火,這個看法得到普遍的認同。因為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秋浦多礦,尤產銀產銅。冶煉之爐火,紅光沖天,故能照耀天地。紫煙獨具色彩的美感。李白喜用此詞。如「身披翠雲裘,袖拂紫煙去」,「素手掏青靄,羅衣曳紫煙」,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爐生紫煙」等等。前二例的「紫煙」,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謂紫氣祥雲。後一類則是自然景象。本詩的「紫煙」句,則是對爐火的紅星在紫色煙霧四射飛進的描寫。用「紫煙」而不用「濃煙」,既淡化了冶鑄工匠的艱辛,給這種勞動場景賦予了一層美麗多姿的色彩,又體現了詩人對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詞,舊時有人認為這是吳語,是「歌者助語之詞」,即是象聲詞,是工匠們歌唱的某一音節。此說難以確證。赧,本指羞紅的臉色,郎是對男子的尊稱。「赧」此處引申為「紅」義,「赧郎」指被熊熊爐火照紅的冶煉工匠。這種解釋是通達的。工匠們在寒夜裡,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着,喊着嘹亮的號子,唱着粗獷的山歌,歌聲在寒夜傳得很遠很遠,在河面上飄飛,在山谷里迴蕩,不但使曠野的氛圍變得熱烈,也驅走了他們自身的疲乏和勞頓,寒夜也似乎不那麼漫長了。

  全詩只有二十個字,但傳神寫照,將冶煉工匠的生活與形象刻畫得維妙維肖,動人心弦,詩人對冶煉工人的敬愛與頌揚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爐火照天地」,通過誇張的手法,寫出了冶鑄工場的熱烈氣氛,給全詩定下了熱烈歡快的基調。從畫面上看,形成一個亮點,處於中心位置。這映照天地的爐火,既是工人們勞動的反映,也和他們豪邁爽朗的心情相映襯。「紅星」一句則是對上句的補足,從細節對爐火進行刻畫。着重從色調的紅與紫的對比、星與煙的排比入手,抓住了最富代表性的特徵。而一個「亂」字,更是巧妙而逼真地將火花四濺,紫煙升騰的冶煉場面再現出來。以如此十字便準確生動地概括出一個熱烈喧騰、生機勃勃的場景,不能不嘆服詩人的如椽大筆。最後二句,順勢進入對人的描寫。先用「明月夜」照應上文的「爐火」,寫工匠們深夜勞作的艱辛。農人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冶煉工人們卻不能如此運作。鐵水未化,便不能下崗,夜以繼日才是他們的特點,這不經意的一句,恰到好處地寫出了他們與農民的生活規律及勞動方式的差異來。儘管如此,工人們還是喜歡自己的職業的,當鐵水出爐之時,他們會為自己的傑作而自豪,而歌唱。那聲震寒川的歌曲,就是他們此刻心境的最好說明。這就把勞動者勤勞善良的性格特徵鮮明地表現出來。

鑑賞

  秋浦,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是唐代銀和銅的產地之一。大約公元753年(天寶十二年),李白漫遊到此,寫了組詩《秋浦歌》。此篇是其中第十四首。這是一首正面描寫和歌頌冶煉工人的詩歌,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典詩歌中較為罕見,因而極為可貴。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詩一開頭,便呈現出一幅色調明亮、氣氛熱烈的冶煉場景:爐火熊熊燃燒,紅星四濺,紫煙蒸騰,廣袤的天地被紅彤彤的爐火照得通明。詩人用了「照」、「亂」兩個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經煉入詩句,便使冶煉的場面卓然生輝。透過這生動景象,不難感受到詩人那種新奇、興奮、驚嘆之情。

  接着兩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轉入對冶煉工人形象的描繪。詩人以粗獷的線條,略加勾勒,冶煉工人雄偉健壯的形象便躍然紙上。「赧郎」二字用詞新穎,頗耐尋味。「赧」,原指因害羞而臉紅;這裡是指爐火映紅人臉。從「赧郎」二字,可以聯想到他們健美強壯的體魄和勤勞、樸實、熱情、豪爽、樂觀的性格。結句「歌曲動寒川」,關合了上句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煉工人一邊勞動,一邊歌唱,那嘹亮的歌聲使寒冷的河水都蕩漾起來了。他們唱的什麼歌,詩人未加明點,讀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樣的補充和聯想。歌聲把寒川激盪了,當然不會,這只是詩人的獨特感受,是誇張之筆,卻極為傳神。如果說,「赧郎」句只是描繪了明月、爐火交映下冶煉工人的面部肖像,那麼,這一句則揭示出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豐富的情感和優美的情操,字裡行間飽含着詩人的讚美歌頌之情。

  這是一幅瑰瑋壯觀的秋夜冶煉圖。在詩人神奇的畫筆下,光、熱、聲、色交織輝映,明與暗、冷與熱、動與靜烘托映襯,鮮明、生動地表現了火熱的勞動場景,酣暢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煉工人的形象,確是古代詩歌寶庫中放射異彩的藝術珍品。

創作背景

  明嘉靖、萬曆等《池州府志》、《貴池縣誌》記載了李白游秋浦的過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時寫下的代表作,組詩的寫作時間約在公元749~755年(唐天寶八年至十四年)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間。還有一說此詩大約創作於公元753年(天寶十二年)。

簡析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一首五言詩。這是一首正面描寫和歌頌冶煉工人的詩歌,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古典詩歌中較為罕見,因而極為可貴。詩前二句呈現出一幅色調明亮、氣氛熱烈的冶煉場景;後二句轉入對冶煉工人形象的描繪。詩人以粗獷的線條,略加勾勒,便使冶煉工人雄偉健壯的形象躍然紙上。此詩展現出冶煉工人勤勞、樸實、熱情、豪爽、樂觀的性格,字裡行間飽含着詩人的驚嘆、讚美和歌頌之情。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