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訪樓觀台(楊廣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秋訪樓觀台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秋訪樓觀台》中國當代作家楊廣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秋訪樓觀台

二十多年來,我去過周至樓觀台幾十次,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領略了樓觀台不同時節的萬千景象。但要說我最喜歡的,還是秋季去;秋天的樓觀台天高氣爽、五彩斑斕,令人陶醉,讓人心靜。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樓觀台屬於秦嶺終南山最有代表的道教聖地,也是「天下第一福地」,素有「仙都」、「洞天之冠」、「中國道教聖地」之稱。秋季的樓觀台,空氣清爽、纖毫畢現,層林盡染、色彩紛呈,猶如一幅幅美麗的油畫。我非常喜歡陽光溫和的秋季,更加喜歡樓觀台之秋的靜美,樹枝自然隨風而起,姿態優雅,儀態萬方

珠露初零,天宇澄明。周至樓觀台,距西安70多公里;去樓觀台,必先去宗聖宮。記的二十多年前,宮裡雜草較多,僅留一些古樹石碑石刻,走在破損的古磚鋪就的小路上,頗有幾分古樸和飄零之感。相傳老子在此樓著述《道德經》。春秋時天水人尹喜在此結草為樓,精研天象,見有紫氣西邁,遂於函谷關迎接老子到此,老子乃述《道德經》。嗣後,秦始皇拜謁老子始建清廟;漢武帝慕黃老之學,更築望仙宮;魏晉南北朝時期,高道雲集,樓觀遂成道法重鎮,譽為「道教祖庭」。李唐王朝竭力推崇道教,追認老子為先祖,修葺樓觀,禮謁老子,改名為「宗聖觀」,封賜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拜謁祭祀,賞賜不絕。宋金時,宗聖觀毀於兵火。迄至元初,元世祖欽崇道教,宏構鼎新,並改名「宗聖宮」。明清兩代,道教衰微,宮宇傾頹,「文革」中,重遭認為破壞,廟宇盡毀。現在,在原宗聖宮遺址旁,按錯位修復的原則進行重建修復。宗聖宮可謂多災多難,初輝煌於唐,又興於元。

《終南山古樓觀宗聖宮圖跋文》曰:「樓觀者,張本之地也。樓觀者,太上開教之所也。」過去進入宗聖宮,從南門而進,現在修建了高大巍峨的北門,故為了省事,許多人從北門而入,首先看到的是「大道希夷」四個醒目大字,不如從南門而進,慢慢體味《道德經》的精妙之處。「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可是,誰又能一直堅持「走大道、行大道、奔大道」,真正做到謂清靜無為,任其自然,充分感受到虛寂玄妙的境界呢。

我最喜歡去宗聖宮欣賞《大元重修樓觀台宗聖宮記》,歷經歲月洗禮,屹然挺立。碑為螭首方座,碑額篆書 「大元重修古樓觀宗聖宮之記」,碑文敘述了樓觀台歷史,演變過程及元代重修樓觀台宗聖宮經過等,碑文用筆點畫豐腴,精華內斂,結體嚴勁縝密,清俊悅目。既是一部深厚的文獻資料,也是一部厚重的書法藝術,文采飛揚、書法競秀,相得益彰。也喜歡去看「老子手植銀杏」。道法自然,陰陽和諧,在樓觀台,銀杏樹也有兩棵,一雌一雄,宗聖宮裡的這棵為雄株銀杏,雌株在說經台前,據說,兩棵樹皆為老子所植,只是,很可惜雌株毀於戰亂,元代又復植,距今也近千年。宗聖宮距今約2600多年,這棵古銀杏樹胸徑將近3米,高約15米,20世紀七十年代曾遭遇火焚,此後樹體僅靠幾片較厚的樹皮傳輸養分,至今依然生機盎然,新枝勃發,呈現出強盛的生命力,冠如華蓋,枝若虬龍,被當地的老百姓奉若神明,每年的正月初一、二月初十古廟會都要來這裡焚香許願。這棵雄性銀杏樹和向南一公里以外的老子說經台前雌株銀杏遙相呼應,形成了樓觀台獨具特色的古木景觀。這棵銀杏樹正應了老子所言:「萬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到了秋季,有「活化石」之稱的前年銀杏樹,「枝葉扶蘇,繁蔭四周」。樹葉金黃,樹幹上掛着善男信女的紅色許願帶,金黃的葉子鋪滿地面,陽光照耀,金黃奪目,皇家氣派,攝魂奪魄,是難得一見的美景、奇景、絕景。

過去還有百竹林,南竹北移,修長蒼翠。如果領着孩子,還可去樓觀台珍稀動物搶救中心「珍獸館」,看看「秦嶺四寶」。說經台一定是要去的,是老子講授《道德經》的地方,老百姓通常就叫「說經台」。《道德經》這部言約義豐、融涵萬匯、博大精深、奇偉玄妙的經典,在此經過口授心傳,傳播到整個世界。

經過上善池,十分鐘左右便可到說經台,說經台位於海拔594米的山岡上,不是很高,雖處山之陰,但卻盡得其陽,翠竹環抱,古木參天,秀巒蔥鬱,悅目賞心,歷來是帝王、道眾朝拜之仙都,文人墨客雲集之聖地。說經台始建於公元619年,公元1236年重新擴建,明、清均有修葺。台周有古銀杏、側柏、榔榆櫸樹青檀、珊瑚朴、黃連木、皂角等古樹。山門外有上善池、石龍吐水,終年不竭。道院內有碑石170餘通,還有名人詩詞字畫150餘篇(幅)。

台上建有老子祠,祠內有《道經》碑、《德經》碑,響石等文物古蹟。其中有大儒高翮書丹的「梅花篆書道徳經碑」,筆法之精妙,古今罕有,為樓觀台一寶。說經台現在是樓觀台的中心。宋蘇軾曾有詩稱:「此台一覽秦川小,不待傳經意已空。」此外,在說經台南面峻峰上,有海拔888米、相傳八卦形的老子「煉丹爐」、老子打鐵粹火的「仰天池」、老子修真養性的「棲真亭」和老子考驗弟子徐甲,插杖成泉的「化女泉」。以宗聖宮、說經台到為中軸線,漸次登高,登高遠望,渭河如帶,八百里秦川——關中盡收眼底。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1]

作者簡介

楊廣虎,1969年2月出生於甘肅正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