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毛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種植毛竹
毛竹(學名: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 Mitford cv. Pubescens)是禾本科、剛竹屬單軸散生型常綠喬木狀竹類植物,竿高可達20多米,粗可達20多厘米,老竿無毛,並由綠色漸變為綠黃色;壁厚約1厘米;竿環不明顯,末級小枝2-4葉;葉耳不明顯,葉舌隆起;葉片較小較薄,披針形,下表面在沿中脈基部柔毛,花枝穗狀,無葉耳,小穗僅有1朵小花;花絲長4厘米,柱頭羽毛狀。穎果長橢圓形,頂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4月筍期,5-8月開花。
毛竹是中國栽培悠久、面積最廣、經濟價值也最重要的竹種。其竿型粗大,宜供建築用,如樑柱、棚架、腳手架等,篾性優良,供編織各種粗細的用具及工藝品,枝梢作掃帚,嫩竹及竿籜作造紙原料,筍味美,鮮食或加工製成玉蘭片、筍乾、筍衣等。毛竹葉翠,四季常青,秀麗挺拔,經霜不凋,雅俗共賞。自古以來常置於庭園曲徑、池畔、溪澗、山坡、石跡、天井、景門,以及室內盆栽觀賞。常與松、梅共植,被譽為「歲寒三友」。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毛竹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亞 科:竹亞科
族:倭竹族
亞 族:剛竹亞族
屬:剛竹屬
組:剛竹組
種:龜甲竹
品 種:毛竹
命名者及年代:(Carr.) Mitford,1896
中文學名: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Carr.) Mitford cv.Pubescens
形態特徵
地下莖為單軸散生。竿高達20餘米,粗者可達20餘厘米,幼竿密被細柔毛及厚白粉,籜環有毛,老竿無毛,並由綠色漸變為綠黃色;基部節間甚短而向上則逐節較長,中部節間長達40厘米或更長,壁厚約1厘米(但有變異);竿環不明顯,低於籜環或在細竿中隆起。籜鞘背面黃褐色或紫褐色,具黑褐色斑點及密生棕色刺毛;籜耳微小,繸毛髮達;籜舌寬短,強隆起乃至為尖拱形,邊緣具粗長纖毛;籜片較短,長三角形至披針形,有波狀彎曲,綠色,初時直立,以後外翻。
末級小枝具2-4葉;葉耳不明顯,鞘口繸毛存在而為脫落性;葉舌隆起;葉片較小較薄,披針形,長4-11厘米,寬0.5-1.2厘米,下表面在沿中脈基部具柔毛,次脈3-6對,再次脈9條。
花枝穗狀,長5-7厘米,基部托以4-6片逐漸稍較大的微小鱗片狀苞片,有時花枝下方尚有1-3片近於正常發達的葉,當此時則花枝呈頂生狀;佛焰苞通常在10片以上,常偏於一側,呈整齊的復瓦狀排列,下部數片不孕而早落,致使花枝下部露出而類似花枝之柄,上部的邊緣生纖毛及微毛,無葉耳,具易落的鞘口繸毛,縮小葉小,披針形至錐狀,每片孕性佛焰苞內具1-3枚假小穗。小穗僅有1朵小花;小穗軸延伸於最上方小花的內稃之背部,呈針狀,節間具短柔毛;穎1片,長15-28毫米,頂端常具錐狀縮小葉有如佛焰苞,下部、上部以及邊緣常生毛茸;外稃長22-24毫米,上部及邊緣被毛;內稃稍短於其外稃,中部以上生有毛茸;鱗被披針形,長約5毫米,寬約1毫米;花絲長4厘米,花葯長約12毫米;柱頭3,羽毛狀。
穎果長橢圓形,長4.5-6毫米,直徑1.5-1.8毫米,頂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筍期4月,花期5-8月。
毛竹開花時,枝葉發黃,在竹枝頂部,生出諸多如紡錘形的苞,大量消耗竹子養分。毛竹開花結實後,竹葉脫落,竹稈枯黃死亡,竹鞭失去萌芽力。
生長習性
據了解,毛竹植物適宜種植在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是多年生常綠樹種,毛竹種植應選擇將其種在土壤深厚、肥沃、濕潤、排水和通氣良好,呈酸性壤土中,更有利於毛竹植物的生長。[1]
產地生境
中國分布自秦嶺、漢水流域至長江流域以南和台灣省,黃河流域也有多處栽培。1737年引入日本栽培,後又引至歐美各國。
繁殖方法
造林方法有移竹造林、移鞭造林、截稈移兜造林、實生苗造林和鞭節育苗造林等。其中,移竹造林法在生產中應用最廣。
選好母竹:母竹以竹齡2-3年生、胸徑3-6厘米、生長健壯、分枝較低、枝葉繁茂、竹節正常、無病蟲害的林中竹為宜。挖母竹前應作好標記,使之在竹林中分布均衡。
母竹挖掘:挖母竹前應作好標記,使之在竹林中分布均衡。挖掘時,應判斷好竹鞭的走向,再細心扒開土找到竹鞭,向母竹引伸過來的鞭稱來鞭,留30-40厘米截斷;延伸出去的鞭稱去鞭,留70-80厘米截斷,然後沿鞭兩側逐漸挖掘。挖取時要多帶宿土,做到不傷鞭根,不傷筍芽,不傷「螺絲釘」,不傷母竹。挖出後,留5-7盤枝,砍去竹尾。
運輸:母竹運輸的路途和時間越短越好。遠距離運輸必須用稻草或蒲包包紮,保護好鞭芽和「螺絲釘」,並隨時澆水保濕。
栽植:栽植時先在穴底墊上表土10-15厘米,然後解去母竹綑紮物,輕輕將母竹放入穴中,使鞭根舒展,下部與土密接,再填土、踏實。填土深度要比母竹原入土深度高3-5厘米,填土成饅狀形,以防積水爛鞭。填土踏實時,要防止損傷鞭根和筍芽。栽後澆足「定兜水」。 季節:毛竹造林的良好季節是冬季和早春。
種植技術
整地造林
毛竹的適應能力比較強,因此只要選擇肥力充足、通透性強的土壤即可。在整地前要將林地里的雜草及其他植物全部清除,然後將地深翻28厘米左右,將土壤表土翻入土層深部。並且要挑選出土壤中的大石塊及樹根等。要注意的是我們要根據林地坡度合理選擇好整地方法,然後控制好種植密度挖好定植穴。並且在定植穴行間挖好施肥溝,每條溝施入有機肥及複合肥,再覆土密封。
催芽播種
毛竹的種子外皮是比較堅硬的,因此我們在播種前還需要做好催芽工作。首先要將種子用清水清洗一遍,然後再使用催芽粉劑適當拌種。拌種後將種子放入濕沙中做催芽工作,催芽過程中,每天要將種子翻動一次,當有一半左右的種子露白後即可播種。播種季節應選擇秋春季,如果種植方向是竹筍的話,那麼應在秋季播種。播種以點播為主,控制好株行距,在每個播種穴內放入9粒種子左右,然後覆蓋細土,以看不見種子為宜。
幼竹管理
如果是要培育幼竹的話,那麼我們在播種後要鋪蓋一層稻草,然後再澆足水,做好鼠蟲害的預防工作。當竹筍出土後,要及時揭開蓋草,做好除草工作,保持土壤濕潤。並且每個月至少追肥一次,以農家肥為主。然後在陰天等溫度適中的時間中,做好間苗工作,將生長過密的竹筍移栽至缺苗穴口。一般竹苗在出土後兩個月左右進入分櫱期,然後半年左右時長至35厘米左右。再將一年生的竹苗移栽到林地內,經過培育後,竹苗又可分櫱,再進行重複的工作,便可形成苗圃。
水肥管理
我們在施肥的時候要注意肥料種類,以複合為主,要注意用量,不可過多,防止旺長,降低通透性。並且也要注意農家肥的施用,農家肥的施用對毛竹的生長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秋冬季當做基肥施入。毛竹雖然有着較強的耐旱能力,但是水分不足是會對其生長造成一定影響的。因此我們要根據土壤含水量及天氣等合理澆水。不過也要注意用量,不可過多,如發生積水現象,要及時排水,防止積水過多導致漚根腐爛,引發病蟲害,影響毛竹的生長。[2]
主要價值
生活用途
在庭院中,是不可缺少的點綴假山水榭的植物。桂林灕江旁廣植鳳尾竹。安吉大竹海、蜀南竹海與贛南竹海是中國有名的竹海景觀。由於竹子生長快,最近為環保考量,有大量家具與紙改用竹子製造。竹子也可製作工藝品、樂器等。將竹材用工程化方法,經物理和化學作用製成的竹纖維,被用作紡織品,做成毛巾和衣物等。將竹材通過烘培,製成竹炭,被用在許多場合,包括去除環境氣味,以及特殊風味食品。竹炭經過粉碎和活化製成的活性炭,有很好的吸附和淨化作用,被用在汽車和家居,以及污水處理等。竹也常用於建造棚架(搭棚)、做為建材及掃帚、桌、椅等日用品。竹也可以編制籮筐、背簍、菜籃、蓆子等一般農村多見。竹子現在已廣泛應用到家紡、襪子、內衣等貼身紡織領域。
在日本、韓國,有人會用之配以海鹽、黃土等,以類似煉鋼的方法,加工成青竹鹽(或稱竹鹽),作為調味料、甚至加進個人衛生用品之中,竹鹽牙膏就是當中較知名的產物。據稱有消炎抗菌、防敏抗蛀、保持牙齦膠原、以預防牙齦退化及牙周病的效果。
醫藥用途
竹葉:《本草綱目》:「淡竹葉氣味辛平,大寒,無毒;主治:心煩、尿赤、小便不利等。苦竹葉氣味苦冷、無毒;主治口瘡、目痛、失眠、中風等。藥用竹葉以夏秋兩季採摘嫩葉,曬乾、煎水飲;用量2到4錢」,竹葉還常用於作藥粥。據清代曹庭棟名醫所編的《老老恆言》記載:「竹葉解渴除煩,中暑者宜用竹葉一握,山桅一枚,煎湯去渣下米煮粥,進一、二杯即愈」。《多能鄙事.卷回》:「竹葉粥治老人膈上風熱,目赤頭痛,視而不見物。」
竹瀝:是將竹竿劈開,經火炙,收集兩端滴出的竹汁。《本草綱目》記載:「竹瀝氣味甘、大寒、無毒。主治: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消渴,勞復。」近代藥物化學分析證明:竹瀝含有十多種氨基酸、葡萄糖、果糖、蔗糖以及愈傷木酚,甲酚、甲酸、乙酸、苯甲酸等多種化學成分。藥理試驗證明,竹瀝確實具有鎮咳祛痰功效。
竹實:竹開花後結實如麥,皮青色,內含竹米,味甜。《廣志》記載:「實可服食」。《本草綱目》:「竹實通神明,輕身益氣」。《本草綱目拾遺》:「下積如神」(註:治消化不良)。近代研究證明,竹實的營養成分與水稻、麥、玉米相似,除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之外,還含有18種氨基酸,是一種可開發的藥膳資源。
竹茹:是竹莖刮去綠色皮層後,再刮取第二層之物,亦稱「竹二青」,《本草綱目》:「淡竹茹,氣味甘、微寒、無毒。主治:嘔吐,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止肺痿,治五痔、婦女胎動。苦竹茹,主治熱壅,尿血」。
竹菌:系指生於竹林中的菌類,如竹蓀 是生於竹林地上的一種真菌。有關它的藥膳作用在《食療本草》、《本草拾遺》、《本草綱目》等醫著中均有記載。竹蓀作食用菌已有悠久的歷史,過去只能從野外採集,數量極有限,通常只作帝王貢品,現已進行人工栽培,其產量和質量均有顯著的提高。
竹根:入藥,有清熱除煩之功效。《本草綱目》:「淡竹根煮汁服,除煩熱、解丹石發熱渴。苦竹根主治心肺五臟熱毒氣。甘竹根,安胎,止產後煩熱」。 竹筍:是竹的幼芽,不僅組織細嫩,清脆爽口、滋味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它作為藥膳資源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本草綱目》、《本草經》、《食療本草》、《食經》、《齊民要術》、《唐本草》等古典名著均有記載。如《本草綱目》:筍味甘、無毒、主消渴、利水益氣、可久食。 竹青:是去火清涼的中藥材。
竹葉心:可治腹瀉。抽取竹葉心食用其白嫩部分,可治療輕度腹瀉。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