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科爾沁沙草地飛播生態修復技術應用案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科爾沁沙草地飛播生態修復技術應用案例因人類活動的影響,對科爾沁沙地的過度放牧和墾殖化作業,同時受極端氣候的影響,項目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植被退化和沙漠化,原有的一些固定沙丘逐漸向流動沙丘轉變,並且流動沙丘移動的速度有加劇趨勢,已對周邊的牧民造成了一些危害,開始影響牧民正常的生產生活,急需通過有效的治理措施來保護其脆弱的生態。2018年以來,該技術在科爾沁沙草地生態治理中應用,植被的多樣性增加,對於流動沙丘的遏制起到了明顯作用。

應用場景

因人類活動的影響,對科爾沁沙地的過度放牧和墾殖化作業,同時受極端氣候的影響,項目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植被退化和沙漠化,原有的一些固定沙丘逐漸向流動沙丘轉變,並且流動沙丘移動的速度有加劇趨勢,已對周邊的牧民造成了一些危害,開始影響牧民正常的生產生活,急需通過有效的治理措施來保護其脆弱的生態。2018年以來,該技術在科爾沁沙草地生態治理中應用,植被的多樣性增加,對於流動沙丘的遏制起到了明顯作用。

主要解決的問題

該技術通過飛播技術措施防止植被退化和沙化加重,阻止大面積流動沙丘的活化,使流動沙丘逐漸固定。

技術要點

1、制定實施方案對實施區的氣候、地形條件、土壤[1]質地和原生植被的種類、蓋度及產草量等情況進行調研,確定宜播區域、適宜草種及比例、飛播時間、飛播高度等飛播方案。

2、播區選擇、標示通過現場多點勘查比較,確定飛播區域。選擇播區內地形高差小,進出航兩端淨空條件好,地勢開闊,無突出山峰,面積大,集中連片的區域。採取地形判讀、導線測量、GPS、定位等方法,準確確定播區邊界,在各拐點或沿邊界進行播區標示。

3、地面處理根據飛播方案,播前完成播區簡易整地,在風口處進行沙障鋪設等。

4、準備物資根據飛播方案準備草種(對於禾本科種子及小粒種子需包衣丸化)、機械等物資。

5、確定機型及起降點根據播區地形地貌,選擇適宜的機型。根據播區分布和種子、油料的運輸條件,選擇適宜的起降點。

6、試航飛行作業前,進行空中和地面視察,熟悉航路、播區範圍、地形地物,檢測通訊設備,並制定作業方案。

7、飛行作業 在雨季前播種。播種期依據降水期而定,一般六月上中旬至七月上旬。按每架次設計的種子作業量裝種。作業根據風向、風速和地面落種情況及時調整航向,確保落種準確、均勻。項目區播種期在7月10日開始,飛機裝種量150kg/次,主要選擇小葉錦雞兒、沙蒿、沙打旺、草木犀、羊柴、沙蓬進行飛播,飛播草種比例(1:0.6:0.6:0.25:0.2:0.2),播量1.5kg/畝。

8、飛播後處理飛播後驅趕畜群對播區進行踩踏處理,促使種子入土。

9、後期管護對播區進行圍欄封育,並對30%以上大面積缺苗地塊進行人工補播,且播後2-3年嚴禁放牧。10、調查評價 飛播種草當年調查飛播作業質量及出苗情況, 2-3年後進行飛播效果調查及評價。

應用成效

科爾沁沙地共飛播面積為20526.8畝,其中科爾沁左翼後旗10446.8畝、科爾沁左翼中旗10080畝。經過3年的飛播修復後,恢復效果明顯、效益顯著。

1、生態效益經過3年修復後,播區的草群高度較飛播前的裸沙地明顯 增高,草群高度已達40.6cm;草群蓋度較飛播前增加70.5%;乾草產量提高30%以上;草群中植物種類明顯增加,飛播區域植被蓋度、植被高度和植被密度,隨着治理年限的增加而明顯增加,植被的多樣性增加,代表植被的圖斑較飛播前大幅增加,說明播區內植被較飛播前大幅增加,對於流動沙丘的遏制起到了明顯作用。

2、經濟效益顯著飛播後對播區實行了完全禁牧,播區的產草量有了明顯增加。項目建成2萬餘畝生態修復區,年累計可增加產草量30萬kg,每年累計可實現增收30餘萬元以上;植被的恢復提高了項目區的家畜承載力,間接增加牧民收入。3、社會效益增強項目的實施減緩了流動沙丘移動的速度,直接使原本快被沙丘掩埋的村落,被控制在村落周邊,大大減輕了因風沙給牧民帶來的生產、生活上的問題。使他們認識到保護生態的重要性,提高牧民生態保護和修復的主動性,調動項目區牧民治理生態環境的積極性,為保障周邊生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適用範圍本案例適用於包括科爾沁左翼後旗、奈曼旗、開魯縣、庫倫旗、翁牛特旗、科爾沁右翼中旗、巴林右旗、科爾沁[2]左翼中旗、敖漢旗、阿魯科爾沁旗、科爾沁區、扎魯特旗和巴林左旗等科爾沁沙地的修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