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秣陵懷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秣陵懷古》

作品名稱: 《秣陵懷古》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秣陵懷古》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1]

《秣陵懷古》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以晚秋景象起興,實寫眼前寂寥的山色水聲,接着以廣闊的視角,虛寫遠在北京的明十三陵的蕭蕭晚樹,歷史的滄桑感油然而生。既而詩人筆鋒一轉,站在歷史的高度,把朝代興亡更替的歷史發展規律寄托在山色江聲、芳草樹木的具體形象之中。全詩虛實相映,跨越時間和空間,立論精闢新警,別具一格。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納蘭性德作為御前侍衛隨康熙帝離京南巡,十月至江寧(即南京),康熙帝祭祀明孝陵。貴族出身的納蘭性德觸景生情,從統治者的角度,寫出了這首懷古詩。

詩詞正文

白話譯文

山的景色同江水的聲音都已寂寥,十三陵中樹木在晚風中蕭蕭作響。

中原的事業與江左政權一樣腐朽,芳草何必為六朝的舊事而感傷呢?

鑑賞

秣陵懷古,光看題目,似乎還是傳統詩詞中對六朝興亡的感慨吟詠。可納蘭性德不然, 他圍繞明朝開國建都於金陵,後來統治全國,遷都北京,最終仍落得個覆滅的命運展開議論。

詩的前兩句是借景抒情。"山色江聲共寂寥",秦淮自古繁華地,這裡江山險要,有虎踞龍盤之勢。可是如今南京鐘山的美景、長江的水聲都歸於寂靜,呈現一片淒涼的景象。詩人眼前是秣陵,但思緒所及,卻是對千里之外的北京郊外的"十三陵樹晚蕭蕭"的聯想,晚風吹過明皇陵,只有樹葉微微作響,兩者同樣都是一片蕭索的境況。

"中原事业如江左",这句将全诗主旨直接揭开:曾经统治全国的明朝政权,即所谓的"中原事业",与历史上偏安于长江下游以东的六朝、也包括南明小朝廷这些所谓的"江左"政权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那样腐朽黑暗,荒淫逸乐,民不聊生,都是一再地重蹈历史的覆辙。一个"如"字,将看似对立的"中原"与"江左"等同了起来。这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芳草何须怨六朝"。以"芳草"来咏叹六朝衰亡的诗词从来就有很多,如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王安石《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等皆是。纳兰性德感叹人们何必总以芳草来感伤六朝的消亡,后来的朝代更替不也都是如此。可见,在他眼里,清朝取代明朝是顺应历史发展的。

整首詩的描寫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跨度很大,縱橫萬里,上下千年,虛實相映,寫景和議論相結合,寓興亡于山色夕陽、江濤草樹之中,以更廣闊的歷史視野來看待世事的滄桑變化,突破了前人金陵懷古之作的舊框架。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2]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3]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納蘭性德

清詞納蘭性德

參考資料

  1. 《秣陵懷古》 詩詞名句網
  2. 納蘭性德簡介 古詩文網
  3. 詩詞說:最美不過納蘭性德,東風那惜小眉彎,芳草綠波吹不盡 華夏詩詞之美,發布時間;2018-12-26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