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端午我從故鄉過(關山長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端午我從故鄉過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端午我從故鄉過中國當代作家關山長月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端午我從故鄉過

端午節前一天,我急急忙忙回到故鄉,在這裡結結實實地過了一個節日。算起來,都有二十多年沒在老家裡過端午了,對這個節日的家鄉印象,幾乎停留在童年時代。不惑之年再次回到故鄉過端午,只見滿眼青山,老屋新居,加上日漸年邁的老人,濃濃的情思便深深地纏繞在我的心頭。

這次匆忙中回來,老人也沒有思想準備,當掀起門帘看到躺在沙發上休息的父親時,他幾乎驚奇地站起來,然後問我怎麼來了。多少年來,我總是忙亂地過着,回來的次數真是太少。回來就好,父親興奮地領着我和二叔看剛剛蓋成的房子,說貼個地板、安個門、砌上炕台就好,再有兩三天就完工了,臉上有些興奮,說終於把這事給弄完了,然後他就詳細地述說着蓋屋子時的種種趣事。盯着這間屋子,我知道一份心意終於完成,多年的企盼算圓了,實際上大家都感覺這是件好事,心裡也就多了一份開心。

第二天我是在小鳥的吵鬧聲中醒來的。走出屋子的時候,母親已經不知從什麼地方折來很多柳枝,在門框窗台上插得到處都是,新屋子的門洞和窗台上也擺了許多,端午節的意思一下子就表達出來了。小時候我總是跟着姑姑叔叔去折楊柳兒,折好多好多楊柳兒,插遍家裡每間屋子,我喜歡那嫩嫩的柳枝裝扮的院子。在這樣的院子裡,我會轉着圈兒看,然後就可以幸福到開心地笑。少年不再,再逢這情這景,我雖然不能準確判斷楊柳寄託着人們怎樣的情思,但確實知道人們對吉祥如意的企盼。有些地方的人們也用艾蒿,可無論是楊柳亦或艾蒿,應該都有兩種意思,一種就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一種就是驅除禍患、祈求平安,最早應該是前一種意思濃些,接下來卻是後一種意思越來越濃了。在老家過端午節,除了楊柳之外還有更多的講究,比較綁花線、抹雄黃和戴荷包,所有這些的大概意思都差不多。但荷包後來又寄託了許多相思,以致讓這荷包越做越精緻,寄託的情思也就越來越重,於是就成為一種文化。我們這個民族太古老了,每一種物事能寄託人們心中的企盼,讓這些本來都很平凡的物件,在文化長廊里顯得熠熠生輝。母親堅持也要給我綁個花線,我順從了地伸出了胳膊,她像小時候一樣給我綁上花線後,又有給我弄點香草、抹點雄黃,這個端午節就有滋有味地過着。我明白,無論我們年紀有多大,在老人的眼裡,我們永遠是一個孩子。

小時候記憶最真切不僅是這些花花草草,對孩子們誘惑最深的還有那些小吃,比如甜醅,比如油餅,比如涼粉,最有意思可能屬於花饃饃。那時家庭生活非常困難,經常吃的是玉米面和雜糧面,而小麥面屬於鳳毛麟角,只有過年過節才吃得上。這樣的情況下,奶奶總在端午節給我們烙一次白面饃,並想方設法在上面弄些花紋,這些浸透着麥香味兒的饃又好看又好吃,大家恨不能飽餐一頓。可那是絕對不行的,一大家口人每人也只能分到屬於自己的一份,不過我總是比別的人多一些,因為奶奶總把自己的那份偷偷地給我。中午媽媽又做了好多吃的,可是因為沒有餓感,幾乎也就沒吃多少。記起那年過端午,奶奶說都有那麼多好吃的了,就不用做飯了,可自己吃過零食還想面,奶奶就為我專門做了面,我一下吃了兩碗便飽飽地上學去,這事奶奶以後說過多少年,而我按點數吃飯的習慣也保留了多少年。

這時候的故鄉可以用風景來形容了。之所以說風景,是因為那樹、那果、那草。首先說那樹吧,古詩里說「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莊離不開樹,樹離不開莊,所謂的村莊好像都是在樹中間。最青翠的是松樹,最高大的是槐樹,最濃郁的是桑樹,最蓬勃的是杏樹,最直挺的是白楊,最羞澀的是櫻桃,最率真的是梨樹,最珍惜的是榆樹,最熱情的是柳樹,最堅定的是檸木,最華美的是李樹,樹樹不同,但都是景。再說那果,果果現在還都是很青澀的樣子,它們是紅黑透亮的櫻桃,顆顆成串的桑葚,個個圓溜的檁槿,青澀渾圓的大結杏,帶點玉透的李子,完全生澀的毛桃,已經顯嫩的梨子,皮膚青脆的蘋果,粒粒飽滿的野草莓,內籽晶瑩細碎的草灌兒,散發着泥土香味的小蒜兒,都預示着一個美好的成熟季節。再說那草,《離騷》本就是一部植物志,香草美人行走在湖湘大地上,凡有情必有草,凡有志必有樹,凡有美必有花,屈子為花草而生而歌而活。而今我走在故鄉的大地上,雖然名字不盡相同,但那麼多草出現在我的世界裡,看着那滿眼的青山,我能體會到故鄉比多年前要綠很多。樹多了,草厚了,一切都用綠色包裹了起來,加上鄉里許多人都去城裡,大門都鎖着,院子裡長滿青草,這樣的青山卻讓我銘記了更多的鄉愁。

出門離開那天早晨下了好大的雨,實在沒辦法從溝裡面出來,小學同學開着他的小車把我送到大路上,我才終於登上西去的班車。要走的時候,父母親跟隨着出了門,每次經歷這樣的送別,都讓我的心裡都有酸楚,這種感覺越來越重。回來後便寫道,「清晨出農舍,抬眼望天涯。紅雨襲冷原,白霧染朝華。鬱郁夏至日,湟湟雨意發。百鳥依在宿,忽聽一聲嘩。青青枝上葉,長長樹上芽。蔥籠顯綠意,其勢更挺拔。最美數李家,絕勝萬朵花。我本一遊子,今又離開家。雙親送步緩,依依別華發。此去留孤人,老來難依啥。才知地之大,不比小如家。」[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