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笑靨與鄉愁(楊秀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笑靨與鄉愁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笑靨與鄉愁》中國當代作家楊秀廷的散文。

作品欣賞

笑靨與鄉愁

鄉愁在歲月深處拔節生長的模樣,苦歡甜愁,各有滋味,有的是在異鄉,被不眠之夜的燈火喚醒,有的是隨着季節變換,由風物習俗抵達人心,更多的是縈繞在生命里的親情召喚和發端於味蕾上的記憶。而故土家園的美食,最是安撫人生,暖潤心靈。

每一縷味蕾上的鄉愁,都留存有鄉戀鄉情的記憶,愈久愈濃,愈遠愈深。

在貴州黔東南侗族人民的飲食體驗中,粉蒸肉軟糯鮮香的味道里,氤氳着鄉村日子的甜美,也洋溢着主人待客暖暖的情意。

黔東南侗鄉山地縱橫,峰巒連綿,山水相依。侗寨周圍,古樹參天,箐竹成片,呵護着綠色生態的家園。厚植於這片鄉土上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意蘊深邃,意象豐饒,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勤勞智慧的民族,大自然的造化,加上這方靈性山水良好的生態環境化育,造就了這片「美食山國」獨特的歷史人文氣象。青山綠水養眼,藍天淨土養肺,傳統飲食養顏,民族文化養心,田園生活養神,凸顯了黔東南的山水氣質、生態顏值和民族美食魅力。

侗族是黔東南大山裡的世居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侗族飲食文化。侗家人除以大米為主食外,兼補以小米等雜糧,喜食油茶、甜酒糟、粑粑、米豆腐、米酒等副食,善於製作醃、炒、蒸、燉、臘的食物。侗家的特色飲食,菜品豐富,較好地反映了侗族文化的原生特質,這些食物,不僅用來滿足人們對食物的追求,而且給人們帶來生活情趣和精神的慰藉,侗家粉蒸肉就是侗鄉特色飲食的代表。

侗族人民的好客,體現在他們待客的禮數上。在侗家人待客的「面子菜」中,粉蒸肉是宴席上「當頭行」的主要菜品之一,不僅以分量突出穩居宴席菜品的首位,而且客人往往通過觀察和品嘗粉蒸肉,感受主家的熱情和廚師的技藝。在侗鄉,如果辦酒席少了粉蒸肉,就像看一場戲,戲的主角沒有出場,是要被鄉鄰和客人說「小氣」的。酒席上的粉蒸肉,不僅是一道特色美食,還關乎世故人情。人們辦席待客,主家和廚師總是捨得花費和工夫,把粉蒸肉這道「硬菜」做得老到又圓滿。當主人端起酒杯敬客人,嘴裡說「粗茶淡飯,得罪貴客」時,臉上漾動的是盈盈笑意。

製作粉蒸肉,是侗家人「辦席」時體現廚藝水平的一道重要菜餚,做這道「招牌菜」,得請有經驗的師傅來做。侗家粉蒸肉主料選用豬肉中的五花肉,有肥有瘦。一盤粉蒸肉,需用五花肉約400克,大米100克(糯米和粳米1:2),醬油30毫升,花椒3克,胡椒粉3克,蔥1根,姜1塊,料酒10毫升,香菜少許,油60克。先以中火燒熱干炒鍋,將大米放入,用鍋鏟不停地炒拌,隨後放入花椒一起炒,等到米色發黃出香味,盛出攤開晾涼,將炒好的大米磨成粗粉。再將大蔥切成蔥花,姜搗爛後用少許清水浸泡,做成姜水,香菜洗淨切碎。接着將帶皮五花肉皮刮洗淨,切成約0.6厘米厚、10厘米長的片;用油、醬油、姜水、胡椒粉、大米粉拌勻,包裹肉片,放入碗中,將肉片理順,皮朝下碼入碗底,長條放中間,短的放碗邊。將裝好生米粉肉的碗放入蒸籠,上屜用大火蒸約60分鐘至熟透。將盛粉蒸肉的碗取出後,翻扣在盤中,撒上香菜裝飾,一盤熱氣騰騰、鮮香四溢,色、香、味俱全的侗家粉蒸肉就可以端上桌了。有的侗寨,還保留古老的做法,用細竹篾將米粉包裹的肉片串成一掛,蒸熟後放於盤中。粉蒸肉紅白相間,米粉油潤,糯而清香,肥而不膩,嫩而不糜,最是解饞。

在經濟自給自足的年代裡,侗鄉的肉食資源尚欠豐足,辦酒席烹製粉蒸肉尤為不易,但侗家人對粉蒸肉有獨特的喜好,不僅把粉蒸肉作為宴請賓客的一種「高配」,也把期盼生活富足的美好情意融進這一美食中。粉蒸肉肉香鮮美,又透出米香和佐料的濃郁香味,口感軟、嫩、香、甜,色鮮味濃,滋味豐富又爽口,吃起來肉帶着清香,肥而不膩。侗家粉蒸肉是一道土生土長的美食,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滋味豐富,食性溫和,而且便於存放和攜帶,用老輩人的話說「吃起來過癮還抵餓」。侗家人對粉蒸肉情有獨鍾,吃的是美味,齒頰留香中品味的是一種鄉情。這道菜富含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是侗家人逢年過節、酒席宴請必有的一道菜餚,為宴席上「打包回家、分享喜慶」的美味食品,還是鄉鄰間饋贈分享的佳品,誰家特意做了粉蒸肉,總要送上一小碗請鄰居嘗鮮。在侗鄉,有「一家做粉蒸,香飄滿山村」的說法,飄滿山村的美食香味里,也散發着濃濃的侗家情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侗族的生存環境,形成了侗族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價值體系,同時塑造了侗族勤勞、堅韌、熱情、和善的族群性格。侗家人熱情、豪爽,待客時往往傾其所有,待客的酒席上,佳肴滿桌。從客人見子打子、觸景生情的《贊席歌》,可以知曉侗家人辦酒席菜品的豐盛,也看得出粉蒸肉在眾多葷菜中,作為「面子菜」深受大家喜愛。歌中唱道:「紅木桌子紅油漆,親戚好友來得齊。主家酒席辦得好,山珍海味擺滿席。黃花粉條參海帶,酥肉丸子拌蜂蜜。豆腐肉湯調口味,又有香菇燉土雞。美味粉蒸香噴噴,還有新鮮好田魚。感謝貴府多抬愛,深情厚意本講禮。」

侗鄉主要是農業自然經濟,侗族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尤其在民間,傳統烹飪技藝豐富,做法多種多樣,加上本地優質豐富的食材資源,有着上百種傳統菜點,幾十種加工食品,種類多、品味佳,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宴席和風味特色,展現了地方飲食文化的魅力和特徵。在侗鄉眾多待客的佳肴中,粉蒸肉體現了民間飲食文化的創造力與親和力,更以其鮮肥軟糯而不膩的特質,當仁不讓地成為酒席上的「面子菜」。

黔東南侗鄉的美食故事,鮮活在日子生香的鄉村情懷中,生長在回憶發芽的鄉戀親情里。 [1]

作者簡介

楊秀廷,貴州省錦屏縣委政研室原主任,貴州省作協會員,202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第二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學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