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一次世界大戰東方戰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第一次世界大戰東方戰線原圖鏈接來自 hisour 的圖片

第一次世界大戰東方戰線俄語:Восточный фронт 或 Втор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同俄羅斯帝國(後來為蘇維埃俄國)和羅馬尼亞王國之間的戰事。與長期呈現膠着狀態的西線戰事相比,東線戰事的戰局變化速度要快得多。德國奧匈兩國軍隊在對俄作戰中,長期處在優勢狀態。俄羅斯帝國在軍事能力與科技上較為落後,加上經濟萎靡士兵與後方的工人常常處於彈藥嚴重不足或是挨餓的狀態。

最後1917年3月俄羅斯發生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的俄羅斯帝國瓦解。俄羅斯各新政權中的蘇維埃政權為爭取停戰,在僅成立4個月只控制俄羅斯部分地區之下,出面於1918年3月與德意志帝國簽署布列斯特和約,條約表面割讓大片領土,使俄羅斯成功退出一戰。1918年10月29日德國亦發生德國十一月革命,11月9日威廉二世的德意志帝國亦崩潰,11月11日德國投降,同盟國宣告戰敗。德國於1918年11月11日與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其中第二款《關於德國東部邊界的規定》之第15條規定德國放棄《布加勒斯特和約》及《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及其補充條約。隨後蘇維埃政權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亦於11月13日通過決議單方面廢除此條約,使得該條約的內容實際上成了一紙空文。1922年,新成立的蘇維埃聯盟蘇聯與一戰後成立的德意志魏瑪共和國簽署了《拉帕洛條約》,兩國藉此宣布放棄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及一戰後向對方提出的領土和金錢之要求[1]

1916年戰事

1916年春,俄國調集3個方面軍共200萬人向德奧聯軍發動反攻,在激戰一輪後,雙方各損失百萬兵力,但俄軍兵力較多,因此逼退德奧聯軍,並乘勝攻進加里西亞東部地區。羅馬尼亞亦於該年8月向同盟國宣戰。德奧聯軍於是決定攻取羅馬尼亞,以奪取石油糧食補給。結果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保加利亞則攻取了多布羅加,德奧軍隊占領大部分羅馬尼亞國土。

1917年戰事

俄國本身為農奴制經濟體系,經不起東線持續的戰事,結果其國內經濟崩潰,工廠倒閉,失業率驟增,軍火補給極度困難,士兵極度厭戰。1916年冬,俄國內部各種矛盾加劇,莫斯科的罷工人數更達至百萬人以上,結果,俄國二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爆發,令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亞歷山大·克倫斯基領導的臨時政府仍然繼續戰爭,但又再被德奧聯軍擊敗。結果俄國工人及農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儒略曆10月),由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領導了一場武裝起義,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共產政府和第一個共產國家。1918年2月德國發動拳擊行動入侵更多蘇俄領土,此行動亦是東線最後一次的攻勢。德軍占領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白俄西部、德奧聯軍攻占了烏克蘭基輔,建立了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烏克蘭國、立陶宛王國波羅的海聯合公國,德軍已迫至在距彼得格勒100公里外,列寧將蘇俄首都遷往莫斯科。奧斯曼趁墟占領了亞美尼亞、喬治亞及阿塞拜疆,列寧之後在3月與德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並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2]

視頻

第一次世界大戰東方戰線 相關視頻

第1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