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米格-15戰鬥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米格-15戰鬥機(俄語:МиГ-15,拉丁字母轉寫:MiG 15)由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飛機設計局設計的,北約給予的綽號是「柴捆(Fagot)」,是蘇聯第一代戰機的代表。米格15也被認為是第一代後掠翼高亞音速噴氣式戰機的傑出代表。韓戰初期,米格15的出現對聯軍P-51野馬[1]為代表的直翼戰機形成了代際優勢,迫使美軍迅速投入F-86扭轉局面。兩者也成為了初代噴氣式戰機的傑出作品。米格使用的引擎為仿製英國的克里莫夫VK-1。

米格-15戰鬥機也是全世界生產數量最龐大的戰機,生產超過了13000架,如果算上授權第三國家生產的數量,合計則達到了18000架。部分米格15作為朝鮮空軍的教練機一直服役到了21世紀。

研製過程

米格-15是一種高亞音速噴氣式戰鬥機,1946年開始設計,設計是來自於蘇聯本身。MiG-15原型機初期發展並不順利,但受限於發動機技術始終無法試飛,直至英國工黨政府同意出售英國制的兩款離心式噴氣發動機之後,始有突破。1947年6月首次試飛。由於第一架原型機製作粗糙,第一次着陸就機毀人亡。第二架原型機重新設計,1947年12月30日首次試飛成功。1948年6月投入生產,並成為蘇聯空軍的主力戰機。早期生產批次採用英國的尼恩發動機,中後期則改用自製仿尼恩的RD-45發動機。

布局與結構

米格-15採用機頭進氣模式。機身上方為水泡形座艙蓋,內容彈射座椅。氣流在機頭由進氣道內的隔板分為左右兩股。機翼位於機身中部靠前,後掠角35度,帶4枚翼刀,翼下可掛兩具副油箱或炸彈。因此,米格-15是蘇聯第一種實用的後掠翼飛機,已初具現代噴氣式飛機的雛形。機翼穿透機身,與進氣道內的隔板總計將氣流分為4股。在機翼前緣放有一定量的鉛,以降低機翼對扭曲剛性的需求。飛機不裝備雷達,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

實戰

米格-15投產不久,朝鮮戰爭爆發,給了米格-15一個極好的實戰驗證機會。戰爭初期,米格-15對F-80F-84戰鬥機占盡優勢,後期聯合國軍開始使用美制F-86軍刀戰鬥機,其戰損比對米格-15達到10:1。米格-15在最高速度,中高度爬升率,加速率以及最大升限等性能方面優於F-86,在迴轉性能上面比6-3(翼根弦長延長6英寸,翼尖弦長延長3英寸)機翼的F-86差,同時高速下的穩定性以及運動性不如F-86[2],高速下的大幅度運動會進入失速,導致新手無法解出而必須放棄飛機。

視頻

米格-15戰鬥機 相關視頻

志願軍空軍大反攻,米格15戰鬥機幹掉美軍王牌飛行員
實屬罕見!米格29狂射F-15戰鬥機,一決雌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