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米格-21戰鬥機

米格-21戰鬥機俄語:Микоян и Гуревич МиГ-21)是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於1950年代初期研製的一種單座單發輕型超音速的第二代戰鬥機。北約代號為魚床/魚窩(Fishbed)。蘇聯飛行員給它的外號是「三角琴」、波蘭人則稱它為「鉛筆」。米格-21(包含仿製、改良型)可能是二十世紀產量最多的噴氣式戰鬥機,越南戰爭是它最廣為人知的戰場,曾與美國人的F-4戰機一較高下:在中東地區跟以色列也是頻頻交手,其他如南北也門戰爭、印巴戰爭也看得到米格-21的蹤影。至今仍然有不少米格-21活躍在世界上,並有許多現代化升級套裝,被戲稱是戰機界的AK-47。

例如許多國家如蘇聯、以色列,看中米格-21巨大的生產量,紛紛替各國米格-21提出各種改良甚至性能增強的方案。除了蘇聯製造出口的米格-21以及東歐國家仿製的產品外,中國的米格-21走入了另一條發展道路,一是殲-7(F-7),早期是仿製蘇聯繫統,並曾跟美國的U-2交手過,1980年之後,採用新式航電以空中纏鬥為主要任務的殲-7M[1]也受到許多國家的高度評價,二是殲-8系列(F-8),殲-8-I(F-8I)看起來像是超大號的米格-21,殲-8-II(F-8II)則是改成類似米格-23的進氣道配置,主要作為本土防空攔截之用。殲-8II在2001年與美國P-3C的撞機事件中聲名大噪。

目錄

發展沿革

米格-21是前蘇聯50年代初期研製的一種單座單發超音速戰鬥機,1953年開始設計,1955年原型機試飛,1956年6月24日前蘇聯航空節時參加飛行表演,1958年開始裝備部隊,北約組織稱它為「魚窩」(Fishbed)。1958年下半年,米格-21飛機開始在高爾基市的索克爾製造廠量產並進入系列化,1965年1月第一架交付空軍。米格-21戰鬥機及其改進型共生產了10000多架,到2013年5月3號共有52個國家使用,曾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重要改進。

該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多的超音速戰鬥機,捷克斯洛伐克和印度等國還進行了特許生產,與西方同級別的同代戰鬥機相比價格是較低,總產量超過6000架。在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空軍就裝備了2500餘架,並出口至世界37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仍有四大洲的近50個國家空軍在使用米格-21戰鬥機。但米格-21除了大速度、減速性能好以外,其機動性能不好,加上航電設備過於簡單,武器掛載能力過小和航程過短,因而作戰能力有限。

米格-21是一種設計較好的戰鬥機,被大量使用,總生產量在5000架以上,在生產的高峰期,僅前蘇聯國內就有5條以上的生產線。另外,在捷克斯洛伐克印度還各有一條。米格-21在60年代曾是蘇軍的主力型號,最多時裝備了2500架以上。70年代以來,逐漸被米格-23等機種所取代。到80年代中,蘇軍仍使用着780架左右,多數是後期的新改型。米格-21還被蘇聯大量銷往國外,至少有37個國家和地區的空軍裝備了這種飛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空軍中的米格-21已退役。在米格-21的研製初期,共製成兩種原型機,一為三角翼型,另一為60度後掠翼型,兩者除機翼不同外,其它部分設計相似。後掠翼型編號為E-2A,北約稱之為「面板」(Faceplate)。

兩種型別對比試飛後選中了三角翼型,並由此發展了十幾種改型。高空、高速、輕巧、爬升快,能截擊入侵的敵轟炸機和高速目標, 作為國土防空截擊機使用。 針對這一設計思想, 採用了很薄的大後掠角三角翼,全動平尾,細長機身和帶進氣錐的頭部進氣道,米格-21價格低廉,對第三世界國家很有吸引力,曾廣泛使用于越南、中東、印巴和兩伊等局部戰爭。由於米格-21輕小、設備簡單、操縱靈便,越南戰爭中越方飛行員曾多次擊落名聲赫赫的美軍F-4「鬼怪」戰鬥機[2]。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空軍仍使用這種戰鬥機,但終因技術差距過大,且指揮失靈,戰術運用不當,不但未建戰功,反而被擊落多架。

視頻

米格-21戰鬥機 相關視頻

近距離觸摸米格21戰鬥機,坐進座艙把玩各種儀表開關
曾經風靡一時的米格-21戰鬥機,如今風采依舊

參考文獻